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兩生花


舞台上要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姐妹在同場亮相,往往需要兩位演員合作,實際上他們的相貌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在伊利莎白一世、莎士比亞時代十分普遍,莎士比亞的劇作《第十二夜》,正是這樣處理。《第十二夜》第五幕,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自小失散,女扮男裝的薇奧拉遇見哥哥西巴斯辛,劇情需要其他角色驚訝他們相貌相同,故而進行一番身世調查。

文學版本,比較容易操控角色的出場更替,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作背景,講述容貌酷似的法國人達爾南和英國人卡爾登的故事。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說《古都》,描寫失散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離合命運。張恨水最受歡迎的作品《啼笑因緣》,女主角沈鳳喜和何麗娜擁有相同美貌,性格完全迴異。中外電影因應科技運用,經常一位演員分飾兩角,在情節上產生妙趣。著名的有胡蝶《姊妹花》、芳艷芬《真假千金》、史超活格蘭加《古堡藏龍》、狄卡比奧《鐵面王子》等等。

香港粵劇舞台在1950年代亦運用兩個面貌相同的角色,來造就曲折離奇劇本。普遍搬演兩母女、兩父子、兩姐妹的家族恩怨,多數是父母輩或兄姐遭人陷害,子女或弟妹長大成人後,長相和父母或兄姐一樣。比如唐滌生編《再世重溫金鳳緣》,芳艷芬飾演卞玉京、卞玉芙姐妹。又如《燕子啣來燕子箋》,白雪仙分飾武蕊卿、武二蠻姐妹。

1955年新艷陽劇團推出新春賀年袍甲戲《真假春鶯戲艷陽》,唐滌生此劇熱鬧惹笑。芳艷芬在戲中飾演武功卓絕的女英雄,讓她發揮武藝子和喜劇功力。開山演員有陳錦棠(桂鷹揚)、芳艷芬(李似鶯)、譚倩紅(符玉鶯)、麥炳榮(沈仲荃)、白龍珠(夫人)、歐陽儉(桂家儉)和梁飛燕(彩霞)

芳艷芬是郡主身份,喜愛武刀弄槍,炫耀武功。劇情說二幫花旦的符玉鶯和郡主容貌極度相似,兩人性格卻天南地北。玉鶯經常工愁善病,終日與葯煲為伍。該劇第二場和第六場,都需要她們兩人同場出現。第二場是郡主來探望玉鶯,心生一計戲弄男主角,要玉鶯成全。於是玉鶯和郡主對調身份。鷹揚果然親來向玉鶯下聘,懵然不知答應婚事者是假玉鶯(真郡主)

第六場假玉鶯返到家中,回復郡主身份,更和仲荃合作戲弄鷹揚一番。鷹揚最終始知連日來相對的是真郡主似鶯,喜出望外。而仲荃和符玉鶯亦得以共諧連理。李夫人也因玉鶯臉上小紅痣,認出玉鶯和似鶯是失散十八年的孿生姐妹。於是一家團聚,滿堂歡暢。雖然現時很多戲班都有演出此劇,不過已經沒有女主角穿大靠背旗唱主題曲《春鶯沉醉艷陽紅》,要原汁原味唯有看看泥印本,以解失落之感。

唐滌生夫人鄭孟霞在1960年編《碧波潭畔再生緣》,劇中人擁有相同面貌,正印花旦李寶瑩飾鯉魚精、二幫花旦任冰兒飾金牡丹,同一場口他們於相府對質。更加趣怪的還有兩個包拯出現,令到整場戲十分熱鬧。這種群戲劇本,其實對行當齊全的戲班來說,是蠻有滿足感的合作經驗。

唐滌生經典作《再世紅梅記》運用正印花旦一人,以李慧娘、盧昭容交替上場,成為傳世示範。踏入1960年代後期,編劇家嘗試運用獨特編劇手法,務使演員有足夠時間換裝,例如1966年葉紹德編《碧血寫春秋》,整部戲都由文武生分飾兩角。林家聲飾演孿生兄弟鍾孝全和鍾孝義。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細閱林家聲專書《博精深新 我的演出法》,他對《碧血寫春秋》的演繹有詳盡分析。

至於橋王劉月峰、勞鐸編寫《榮歸衣錦凰求凰》,滿足鳳凰女戲癮,成為她最喜愛劇目之一。鳳凰女分飾林冷鳳、柳小凰。林冷鳳體弱多病,瘦骨珊珊。而柳小凰就武功高強,行俠仗義。此劇第四場洞房之夜,假冒公主的女賊柳小凰,被藥酒灌醉。飾演她的替身演員就按劇情發展被他人擄走,女姐於是有機會返入後台轉裝,迅速地以林冷鳳身份上場。

這些需要一位演員輪流飾演兩角的劇本,考驗了演員的意志力、記憶力和應變力,若沒有充足的藝術修維和豐富舞台經驗,絕對難於掌握人物的性格和特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