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0年9月25日星期五

于素秋 圖片匯集

于素秋(192879日-2017512日),原名于小圓。為1950年代、1960年代香港著名電影明星。父親是著名京劇武生于占元,由於出身自京劇世家,自小開始學戲,擅打北派,是著名京劇刀馬旦,特別在《白蛇傳》,有連踢十二纓槍絕技。她也是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大師姐。

于素秋在1948年開始從影,曾主演超過200部影片,當中有170多部是武俠片,是香港早期著名的武俠女星。作品包括粵語武俠片經典《仙鶴神針》、《如來神掌》、《火燒紅蓮寺》、《五虎斷魂槍》、《勾魂鬼爪》等。她與曹達華合作最多,被認定為最佳情侶

19637月,于素秋與鄧碧雲(藍牡丹)、鳳凰女(紅牡丹)、羅艷卿(銀牡丹)、余麗珍(紫牡丹)、吳君麗(白牡丹)、南紅(綠牡丹)、林鳳(黃牡丹)七位女演員結義金蘭,號稱八牡丹,于素秋為黑牡丹。19662月,她與粵劇名伶麥炳榮於香港希爾頓酒店舉行婚禮,婚後息影。

雖然于素秋在舞台演京劇,但是她拍了不少粵劇片,並且由黎坤蓮專責配音,另一位唱家幕後代唱。片商需要花這些功夫,仍然樂意請她拍戲,是因她熟悉戲曲的身段和功架,武藝卓絕,如在《斷橋產子》、《無敵楊家將》、《鍾無艷掛帥征西》、《陶三春打龍袍》、《不斬樓蘭誓不還》等的表現,並不遜色於粵劇花旦。2017512日於三藩市因肺炎離世,享年88歲。














2020年9月12日星期六

梁無相 圖片匯集

梁無相 (1930 - ) 和姊姊梁無色是歌壇姊妹花,小時侯得京劇票友指導已常作慈善演出,在舞台上演京戲。無色唱子喉,無相習平喉,小小年紀已深得戲迷喜愛。

香港淪陷後,她們舉家逃到廣州,為生活登台獻唱。無相不但擅唱,對各種樂器和掌板都得心應手。戰後新馬走紅劇壇,無相亦習其唱腔。由於無相和新馬同樣可唱京戲,把握了行腔運氣的竅門,所以無相唱新馬腔,深得神髓,被譽為「小新馬」。她替唱片公司灌錄過不少暢銷唱片。

1952年梁無相得譚伯葉推介給李少芸,在大鳳凰首踏台板,和白玉堂、薛覺先等名伶合演《生包公夜審郭槐》、《七殺楊家將》。因為她的唱腔幾可亂真,所以不少片商請她拍電影,實行伶影雙棲。

她參加過金聲、大金聲、新女兒香、新龍鳳、順利年、寶寶等劇團,合作過的花旦有余麗珍、鄧碧雲、陳露薇、鄭碧影、陳艷儂、黃金愛等。名劇有《生御貓三氣錦毛鼠》、《光棍姻緣》、《秦宮生死恨》、《龍鳳燭前鶼鰈淚》、《雄寡婦》等。

她主演的電影有《光緒皇夜祭珍妃》、《歌唱胡不歸》、《夜夜念奴嬌》、《蘇小妹三

難新郎》等。

因應觀眾在我的 youtube   「香港回憶」頻道留言,希望看到梁無相的圖片,所以在此逐一上載。












羅家英 汪明荃《糟糠情》

 編劇秦中英(1925 - 2015),廣州市人。秦中英在香港讀書時經常參加業餘演出活動,並撰寫粵曲、小品。1950年代初,師從傅煒生,還正式學習粵劇寫作。他創作的第一部粵劇是《張文祥刺馬》(與傅煒生合編)。1954年後,秦中英先後在新百花、義擎天、南方粵劇團和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擔任專職編劇。編寫了《繡襦記》、《王大儒供狀》、《朱弁回朝》等著名劇本。1964年至1979年被錯誤處理遣送回鄉,後落實政策在廣州黃埔區粵劇團擔任團長兼編劇。1984年,重返廣州粵劇團擔任編劇,直至退休。

秦中英筆耕50多年,創作、改編、整理的古裝戲和現代劇超過200部。1980年代以來,秦中英創作的著名粵劇有《昭君公主》,《天罡劍傳奇》、《天之嬌女》,《袁崇煥》,《白燕迎春》等。

《糟糠情》本為南路絲弦劇目,由李存志編作,於1982年由平鄉縣絲弦劇團首演;後再經歷多次改編,包括1985年的越劇《金殿拒婚》(陳寶康、鬱天民改編)、豫劇《金殿抗婚》等。粵劇版本《糟糠情》則出自秦中英之手,由福陞粵劇團開山,羅家英及汪明荃擔演,於1989年假利舞臺上演 

首演的演員陣容:羅家英 (飾宋弘)、汪明荃 (飾鄭巧兒)、尤聲普 (飾劉秀)、蕭仲坤 (先飾鄭甫、後飾賈復)、龍貫天 (飾李通)、陳嘉鳴 (飾湖陽宮主)、陳雪艷 (飾衡陽宮主)

《糟糠情》的歷史背景是發生於王莽篡漢,改國號「新」,劉秀與王莽會戰。劉秀兵敗而逃,得鄭巧兒相救,卻令其父鄭甫遭賊兵所殺。巧兒家破父亡,隨亂民逃生,於雪地中又救了傷重昏迷的宋弘。二人棲身破廟,數月相對,守禮相待,互生情愫,並以巧兒父母定情之破碗盟誓,不負糟糠之情。

劉秀登位,任命宋弘為大司空,劉秀親姐湖陽宮主慕宋弘剛直,有心相許。宋弘與妻家宴,衡陽駙馬李通到訪提親被逐,宋弘更以白綾書明心跡。湖陽宮主滿心喜悅上朝,豈料宋弘在金殿上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為由,堅決拒婚。李通向劉秀進讒,劉秀大怒將宋弘問斬。巧兒得宰相賈復報訊,趕到刑場,以定情破碗盛飯哭祭夫郎,湖陽宮主見此情亦心有不忍。及後劉秀至,得見巧兒原來是當日救命恩人,將宋弘死罪赦免

羅家英以他一向的威勇英武形象,來演繹正義凜然的宋弘,令觀眾滿意接受。上半場的生旦重頭戲,他向鄭巧兒表明心跡,阿姐和他竟流露幾分少年人的青澀腼覥,連觀眾也感受到他們的甜蜜溫馨,報以掌聲鼓勵。鄭巧兒的性格善良、知書識禮,十分討好,汪明荃演來入型入格。

下半場令觀眾難忘的重頭戲,就是鄭巧兒向湖陽公主求情,她如何愛惜夫郎、委婉求全,盡在靜場的口白中。她先說丈夫德才兼備,為國家棟樑,應受重用;宮主匡扶社稷,德惠萬民,理應得配佳偶;然後巧兒訴說自己無父無子,死不足惜,願以身代夫受刑。二幫花旦陳嘉鳴的湖陽宮主亦配合得很好,極具戲劇效果,惻然動容,雙淚橫流

編劇秦中英的聰明之處,就在沒有刻意選用唱段,而是因應演員的特長來寫,正是「千斤口白四兩唱」的要訣。汪明荃含悲帶淚的娓娓道白,最能令觀眾動容,令人更加同情她的淒涼處境。宋弘將對妻子的絕對忠誠,甚至不惜以性命來捍衛,意味著他認為忠於愛妻是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妻盡忠等於齊家,齊家才能治國;負心另娶就是不仁,迫人再婚就是不義








 

文千歲 盧秋萍《唐宮恨史》

 文千歲是粵劇界知名的「靚聲王」,他生於梨園世家,約七歲初踏台板,隨父親參加黃千歲及陳露薇領導的前程劇團。約九歲隨北派師傅竇庭志學習北派武藝,後隨何湘子學藝,並擔任龍虎武師,藝名若游龍。約十三歲以神童姿態參與人之初劇團,藝名小千歲,1963年得曲王吳一嘯改名為文千歲。歷年參加很多粵劇團演出。1976年與梁少芯組成千歲粵劇團 (後易名為富榮華),於美加、澳洲、東南亞及內地演出;及後成立千連芯粵劇團及千連芯青少年粵劇團。

編劇家阮眉於1981年編撰《唐宮恨史》粵曲唱片,首度打開港穗紅伶(文千歲、盧秋萍) 合作之門,此唱片並獲國內「雲雀獎」。後來創作粵劇有《香妃》、《唐宮恨史》、《李仙刺目》、《新梁祝》、《呂布與貂蟬》、《倩女幽魂 聶小倩》等。

19878月,全本粵劇《唐宮恨史》於美孚百麗殿戲院上演。演出單位是廣州粵劇團,正印花旦是盧秋萍,文武生是文千歲,這次演出是穗港紅伶合作之先驅。阮眉的劇本分為六場:() 長生殿、() 貴妃醉酒、() 楊梅爭寵、() 魂斷馬嵬坡、() 平亂班師、() 夢會太真。

盧秋萍於1957年從香港回省學藝,後來考試進入了青訓練班,得到了系統的藝術培訓,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十八歲時,盧秋萍被選進了廣州市青年粵劇團,參加了當時排演的現代戲《白毛女》,擔當女主角喜兒1963年底,周總理到廣州,點名要看現代劇,因而上演《白毛女》,盧秋萍也受到總理的勉勵和讚賞,從此聲名鵲起。她演過的名劇有《李雙雙》、《拷紅》、《春草闖堂》、《南唐李後主》等。

198785日,資深戲曲傳媒朱侶,於《華僑日報》寫下觀後評論〈從廣州粵劇團演出《唐宮恨史》,為粵劇構思艷情戲〉,她說到服裝、佈景、音樂各方面都新穎進步,給人印象深刻,並且出現了粵劇舞台上少見的「吻面戲」。可想而知,這次演出的香艷程度,對當時劇壇做到一定的轟動效果。

《唐宮恨史》述說唐明皇一晚夢遊月殿,眾仙女歌舞歡迎,嫦娥亦現身相見,明皇見嫦娥艷絕人寰,邀約她下凡相會。明皇醒後,將夢中音樂譜下,名為霓裳羽衣曲。楊家有女名玉環,相貌酷肖嫦娥,明皇納之為妃,七夕之夜,兩人在長生殿向天盟誓,願生生世世永為夫婦。邊關胡將安祿山,因一次軍情失利,被押上京聽候朝廷發落,明皇見其英勇不忍殺之,楊妃知他通曉胡族歌舞,要求留他在宮中取樂,並收他為義子。

安祿山逢迎有術,甚得明皇楊妃之歡心。楊妃之兄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奏請明皇將安祿山調往范陽任職。祿山對楊妃早有非份之想,見明皇躭於逸樂,遂勾結史思明起兵作反。唐朝久疏用兵,很快長安便被攻陷,明皇偕楊妃等人倉惶避禍西遷,路過馬嵬坡時,六軍不發,齊呼處死楊妃,明皇為保江山,逼得忍痛將心愛妃子賜以自盡。郭子儀等平定安祿山後,迎明皇回朝,明皇年已漸老,退位讓子登基,唯一念念不忘者唯有楊妃,但已人天永隔,只能尋求在夢中相見而已

此劇多首名曲悅耳動聽,深受戲迷愛戴,令到文千歲、盧秋萍在演藝事業上,另闖高峰,《唐宮恨史》也成為他們的首本戲。1996年,文千歲與太座梁少芯,把《唐宮恨史》再次搬演,並且錄製為光碟,以供後學參考。




梁漢威名劇《李仙刺目》

 梁漢威 (1944-2011) 1966年隨新馬師曾,吳君麗,陳錦棠等往星馬登台三個月,此時陳錦棠意外受傷,新馬師曾鼓勵他暫代陳錦棠任正印小生,演出甚為成功,從此展開事業新的一頁。自此他先後與多位紅伶合作,包括梁醒波、鳳凰女、鄧碧雲、石燕子等,親領前輩教誨,獲益匪淺。1969年應邀為雛鳳首演的《辭郎州》演出一角,受到任白嚴謹作風影響,成為粵劇改革派的先行者。

1968年,梁漢威拜容彰業及黎亨為師,學習掌板,吸收豐富中國音樂知識。1970年代初期梁漢威長駐啟德遊樂場粵劇團,亦經常往星馬演出,奠定文武生地位,當時主要的合作花旦為吳美英、尹飛燕、梁翠芬。

1980年,梁漢威獨力創辦漢風粵劇研究院,決心改革粵劇,培養台前幕後的粵劇專業人材。研究院經常舉辦具特色的專題演出,以及大型新編粵劇,為學員提供演出機會。多年來漢風已成功確立演出風格,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粵劇改革模楷。梁漢威歷年公演的新編粵劇,都有不俗口碑。當中成功吸引觀眾,叫好叫座的有《虎符》、《胡雪巖》、《銅雀臺》、《胡笳十八拍》、《貞觀盛事》等。

《李仙刺目》是漢風早期一個比較受人關注和歡迎的劇目,由阮眉編劇,她把全劇分為七場,分別是:() 金蟬脫殼、() 來興賣身、() 歌郎遇父、() 曲江杖子、() 繡襦護體、() 李仙刺目、() 汧國流韾。

1986423日首演於荃灣大會堂,演員陣容:梁漢威 (飾鄭元和)、吳美英(飾李仙)、招石文 (飾宗祿)、敖龍 (飾鄭儋)、呂洪廣 (飾李媽)、陳鴻進 (飾王二)、李慧霞 (飾唐皇)、曾玉儀( 飾銀箏)、楊美玉 (飾來興)、張嬋蘭 (飾太后)

李娃傳》最初見於唐朝,為白居易之弟白行簡所撰。收入《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四,在宋初已有單行本問世。滎陽公子鄭元和與名妓李娃相愛,日久財盡,鴇母計用李娃,將鄭元和逐走。於是鄭元和流落街頭,以做挽郎為生,偶被其父滎陽公認出,將他鞭打幾死,棄於荒野。鄭元和被乞丐相救,棲身卑田院,繼而淪為乞丐。李娃見後,深受感動,不顧鴇母反對,自己贖身,與元和同居。鄭元和得李娃所救,悉心調養後,仍未認真攻學,終日依戀亞仙美色。李娃苦心勸他勤奮讀書,不惜以刺目來勸諫,鼓勵他發奮向上。最終元和折桂高中,元和與父冰釋,李娃被封為汧國夫人。

梁漢威在百麗殿看上海越劇《李仙刺目》,對此劇的音樂設計非常欣賞,特別在〈曲江杖子〉一場,以越劇的急板慢唱來演繹父子間悲憤複雜心情,父親鄭儋看見兒子鄭元和的墮落,萬分痛心故而杖子,戲味濃厚,他就把這個意念和阮眉商討。 

《華僑日報》報導敖龍在〈曲江杖子〉一場,演得十分逼真,連棒都打斷了。這個戲是漢風第一個長劇,也是阮眉第一個全本粵劇,她把元朝雜劇君寶《李亞仙詩酒曲江池》和明朝薛近袞《繡襦記》重新整理和改編,重頭戲在〈曲江杖子〉和〈李仙刺目〉兩場。

梁漢威把一句越劇曲詞放進劇本去,將越劇急板慢唱改編新曲,以檀板手法處理,由敖龍飾演父親鄭儋演唱,效果很好。另外呂洪廣飾演鳩母李媽,招石文飾演宗祿,他們的演出都受到觀眾讚賞。

敖龍那時初到香港,演了此劇後,漸為香港粵劇團受落。此劇還造就了年輕丑生陳鴻進 (飾王二),成為粵劇新星。此劇動用二十四位音樂伴奏,令到配器、音樂設計和一般粵劇截然不同。其後《李仙刺目》多次重演,飾演李仙的花旦有吳美英、譚詠詩、尹飛燕、王超群、胡婉真等等,她們對這個戲都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