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

尹飛燕、梁漢威《孝莊皇后》

繼《胡笳十八拍》後,粵劇紅伶尹飛燕、梁漢威和龍貫天再度攜手合作,推出另一力新編粵劇《孝莊皇后》。他們聯同任冰兒、廖國森、呂洪廣、王潔清和阮德鏘,把這位曾輔佐三代滿清帝王的孝莊文皇后之傳奇一生搬演舞台,將一幕幕充斥著愛恨及政權爭鬥的場面映入劇迷眼簾。

飾演孝莊皇后(大玉兒)兼首次擔任導演的尹飛燕細說製作由來:「身為一位粵劇花旦,我一直渴望能演出一個為自己度身訂造的角色。孝莊皇后的傳奇經歷剛好引發我將之搬上舞台,更希望成為我演藝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孝莊皇后》的製作念頭,首現於我所灌錄的《孝莊皇后之密誓》,此曲深受曲迷愛戴,成為我製作《孝莊皇后》的動力之一,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孝莊皇后的傳奇經歷。這位既聰明又懂謀略的大玉兒,半生周旋於多爾袞和皇太極的三角關係裏,愛恨糾纏、情感掙扎、宮廷鬥爭,大玉兒的命運彷彿與我結成一體,令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伏。」她表示,故事的起承轉折,劇情的盪氣迴腸,對首次執導的她來說甚具挑戰性,並希望今次演出能得到觀眾的認同及讚賞。

《孝莊皇后》劇講述生於科爾沁草原、有「蒙滿第一美人」之稱的蒙古部落公主大玉兒,少年時與大金國十四貝勒多爾袞於敖包相會,互相傾慕,一見鍾情。惜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登位,納玉兒為妃。大婚前夕,玉兒與多爾袞密誓訂情,矢志不移。後來多爾袞出征,前方誤傳其死訊,玉兒欲跳崖殉情,幸得心腹侍女蘇茉兒勸阻。玉兒為追查多爾袞的死因和維護大金國的穩定,強忍悲痛,以待時機,假意取悅皇太極。

皇太極與眾貝勒一直猜疑多爾袞與幼弟多鐸,但死裏逃生的多爾袞勇敢善戰,屢立奇功,並在玉兒的暗中關顧下,屢次化險為夷,終贏得皇太極的信任。皇太極晏駕,眾貝勒欲奪大汗之位,玉兒力勸多爾袞擁戴她五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以穩定大局,平衡各方利益,不致內亂,多爾袞答允。玉兒與多爾袞的愛情經歷了重重的磨鍊,但為了大清的千秋基業,兩人忘卻兒女私情,同心協力匡扶福臨登位,改元順治,成為大清第一個皇帝。

《孝莊皇后》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於2009616 - 17日假高山劇場劇院;及618日假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舉行。20121223日,為博愛醫院籌款,於高山劇場重演《孝莊皇后》。

尹飛燕於1987年自組金輝煌劇團,正式升任正印花旦。尹氏致力鑽研粵劇藝術之演出,豐富自己的表演。演而優則導,尹氏近年製作多個高質素的大型粵劇如《孝莊皇后》、《一捧雪》、《郵亭詩話》等,身兼演員及導演,好評如潮。近年更參與八和粵劇學院的培訓工作,積極投入承傳工作。

回顧迄今的演藝生涯,尹飛燕對自己的演出最為滿意:「《英雄叛國》是我在 1996年參與羅家英的金英華劇團時的演出,皇后『藍英玲』一角也是由我開山(即首演)的。藍是一個反派人物,脫離了我平日慣演的範疇,於我而言非常特別。至於《花木蘭》,則是 1988 年我擔當正印花旦後的首個劇作,角色由葉紹德、劉洵、阮兆輝為我度身訂造,在某程度上脫離了花旦行當的演繹法,是一次頗大的挑戰。其次就是 2009 年的《孝莊皇后》,我認為這一齣戲是我和梁漢威先生眾多的合作中,最天衣無縫的一次。我亦非常感謝威哥能夠讓我有這個合作機會和那麼大型的樂隊支持。」





蘇少棠、陳好逑《三打祝家莊》

 錦添花是名伶陳錦棠 (1906-1981) 的長壽班牌,成立於1937年,陳錦棠在三四十年代的戲寶多有武打場面,如《三盜九龍杯》、《金鏢黃天霸》、《血滴子》等,故有「武狀元」之綽號。戰前陳錦棠聘請了著名編劇家給錦添花寫戲,如馮志芬、余文淇合編《寶劍留痕》、《草木皆兵》、《狀元紅》、《金鏢黃天霸》,徐若呆、陳嘉陶合編《三春審父》,南海十三郎的《五代殘唐》、《紫塞梅花》、《桃花扇底兵》,黎奉元的《烈女報夫仇》等等。和平後至1970年代,錦添花仍然堅持起班。 

1977年《星島日報》記者到陳錦棠家中做訪問,說到「武狀元」的來由,陳錦棠親口說是戰前與薛覺先同一個戲班,薛覺先演文戲,自己演武戲,演得多就被人稱之為「武狀元」。故此戲迷每每想到看武戲,一提就會提陳錦棠。 

197112月於高陞,19721月於普慶的錦添花,獻上潘焯撰寫新編粵劇《三打祝家莊》。陳錦棠沒有參與台前演出,退至幕後監督。全劇採用三幕佈景,一氣呵成,節省落幕時間,不用觀眾呆坐等候起幕。至於詞曲方面,精闢簡潔,盡量減少長唱作風。

演員陣容:蘇少棠 (飾石秀)、陳好逑 (飾扈三娘)、林錦棠 (飾祝甦)、南鳳 (飾翠環)、尤聲普 (飾扈太公)、新海泉 (飾時遷)、李嘉龍 (飾祝天傑)。《三打祝家莊》取材自古典小說《水滸傳》的故事情節所改編。土霸祝天傑父子盤據獨龍山,無惡不作。梁山伯人馬,實行伐惡除奸,由石秀、時遷領隊先行。因迷途被敵人追殺,躲入祝家莊後,失手被擒。幸獲扈三娘同情釋放。豈料扈太公發生誤會,引致堂前殺女,由此惹出無限風波。

《水滸傳》原來故事說在梁山人馬一打祝家莊之前,宋江派石秀與楊林潛入祝家莊打探消息,自己率主力進攻。二次進兵,遇扈家庄阻攔,但祝家莊人馬利用莊內錯綜複雜的道路四處伏擊,使宋江大軍陷入絕境。正在此時,石秀在探得祝家莊底細後前來解救宋江,幫助大軍成功突圍。梁山人馬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石秀詐敗給孫立讓自己被俘,混入祝家莊作內應與梁山好漢以裡應外合之計,終於攻破了祝家莊

陳好逑為粵劇著名的刀馬旦,出身於國聲劇社。戰後,陳好逑課餘後,在鄧肖蘭芳粵劇學院學藝,其後由曾雲仙帶她到廣州演戲,歷時兩年,由梅香、四幫逐步升上。1949年逑姐獲聘往星洲獻藝,大受歡迎。1950年代,加入大好彩、鴻運、大龍鳳等劇團,長期效力幫花之職。後由靚元亨介紹,拜在京劇名宿粉菊花門下,曾隨師父在台上演京戲。她純熟北派技藝,是難得的刀馬旦人才。1962年,陳好逑正式擔當正印花旦,和林家聲組成慶新聲,經典戲寶有《無情寶劍有情天》、《雷鳴金鼓戰笳聲》等。

這次演出《三打祝家莊》,卻令陳好逑意外受傷。朱少璋的著作《陳錦棠演藝平生》就分析了這次意外。川劇、湘劇、秦腔都有《三打祝家莊》。京劇表演藝術家張雲溪 (1919 - 1999)是著名武生,以短打戲縱橫藝壇,廣採博學、戲路寬廣、技藝超群。他擅於活用程式,注重刻畫性格鮮明的人物,在激烈的武打和繁重的戲中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三打祝家莊》正是他的代表劇目之一,此劇唱、做、打並重,老生、武生、凈、丑、武旦等行當齊全,盡得發揮機會。




李龍、謝雪心《雪嶺風雲會》

 1980425日起,一連七天在利舞台戲院,祝華年劇團第四屆公演。李龍、謝雪心一起開山的粵劇有《摘纓會》、《龍泉怒碎同心結》。這次三晚演出新編粵劇《雪嶺風雲會》,其他劇目有《摘纓會》、《紫釵記》、《帝女花》、《胭脂巷口故人來》、《好逑傳》。台前幕後人強馬壯,西樂領導有朱毅剛、朱慶祥、朱兆祥,中樂領導宋錦榮,劇務梁曉輝,佈景陳廣,服裝李榮照,武術指導任大勳,經理褚森。《雪嶺風雲會》由葉紹德編劇,角色分配:李龍 (飾徐國傑)、謝雪心 (飾徐婉貞)、朱秀英 (飾徐國雄)、阮兆輝 (飾容天鵬)、尤聲普 (飾徐玉璋)、任冰兒 (飾惠娟)

此劇說元朝末年,元相貼木兒親領雄兵鎮守太平城,並督促水軍都督徐玉璋在蕪湖趕建長江水閘。徐玉璋有兩子兩女,長子國雄詐醉佯狂,暗與義軍聯絡。次子國傑,天生神勇,貼木兒欲結納為元室效忠,故以義女惠娟妻之。三女淑貞嫁一無賴子,常返外家訴苦。四女婉貞冰雪聰明,持家有道,深得父兄喜愛。婉貞深明事理,不值父兄為元室鷹太,經長兄國雄介紹結識義士容天鵬,並結為夫婦。玉璋知天鵬孤身一人,乃將他招贅。

一年後,義士們暗中鑄造兵器,趕造船隻,每樣需財。婉貞逼不得意,厚顏向二嫂惠娟多次借貸。婉貞再廈催逼惠娟時,惠娟表明餘錢已用盡,只剩國傑一箱銀票,乃興建水閘公款。婉貞深感為難,但以漢業為重,毅然把公款借去。國傑回家得知原委,勃然大怒,命婉貞天鵬到來。事情驚動了玉璋,老年人深悔引狼入室,怒打婉貞。婉貞忍無可忍,決意與玉璋撃掌,今生再不回徐家。二嫂見此情景,抱幼子回外家借款抵償。玉璋無奈動用私產給國傑趕造水閘。

某夜長江岸邊,突現滿天煙花,原來元兵慶祝水閘建成。天鵬頓感失望,婉貞再三勸勉。天鵬於是率領義軍去破壞水閘。玉璋奉命緝拿義士,到達江邊見長子國雄,怒上心頭。不料貼木兒到,玉璋急囑國雄躲避。貼木兒責備玉璋窩藏反賊,並命玉璋於限期內,把天鵬、婉貞及眾義士緝捕,否則降罪。玉璋請求寬限,孰料貼木兒反面無情,對玉璋諸般羞辱,臨行前逼玉璋依命行事,以免全家抄斬之罪。

婉貞返回外家,跪求國傑絞起水閘,協助義軍,國傑痛惜愛妹,但未許應承,無奈把婉貞驅逐。玉璋與國雄目睹一切,痛述貼木兒的胡作非為,乃命國傑領兵攻打太平城。玉璋承諾絞起水閘,好待義軍直搗金陵,滅元復漢。國傑領兵攻打太平城,銳不可擋。貼木兒以其妻兒威脅,先把幼子擲下城樓,幸被國傑接住。繼而其妻惠娟,慘被貼木兒斬殺,頭顱被拋落城樓,國傑接過,悲痛欲絕。國雄、國傑於是計議,以兵圍困太平城,隔斷對外消息。

元將海牙奉命囚禁天鵬於赭山雪嶺,欲以天鵬為餌,誘捕婉貞,婉貞果然中計被捕。國雄、國傑同上雪嶺,智鬥海牙,撃退元兵,救出天鵬和婉貞。玉璋則負責絞起水閘,讓義軍船隻直驅金陵。國傑最終受重創不起,臨死前解下幼兒,交給兄長,請眾人撫育其子,繼承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