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2年4月1日星期五

李麗華的南洋風情

 為了拍攝《風雨牛車水》和《娘惹與峇峇》,李麗華在1956312飛往新加坡,翌日立刻在艷陽下,展開五十多天的外景工作。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戲迷非常熱情,每天都有前往探班或者圍觀拍戲。有些影迷竟然僱了汽車,跟隨外景隊到達每一個地方。

無論粵語片還是國語片,為了爭取海外市場,都喜歡拍攝南洋風情,及以當地生活為背景的片子。如芳艷芬的《檳城艷》、紫羅蓮的《馬來亞之戀》、夏夢的《娘惹》等等。這樣製片家就可以照顧到海外的市場需求,增加了賣座本錢。 

《風雨牛車水》和《娘惹與峇峇》,都是電懋出資,由嚴俊主持的國泰出品。在熱帶國家拍外景,除了非常炎熱外,就是太陽照在頭頂時間特別長,足以妨礙鏡頭的美觀。所以大部份時間,浪費在等待合適的陽光。李麗華為了避免影迷的包圍,化粧都要預先在旅館中弄好,否則到達外景地,就無法順利完成工作。

外景隊租用數輛客貨車,把攝影師和攝影機安置在車頂上,以便拍攝不同角度。在紅燈碼頭附近拍外景,引來數百影迷圍觀,令到交通十分擁擠。

《風雨牛車水》的背景是新加坡,「牛車水」是新加坡一個地區名字。牛車水是自1821年逐漸形成的。當時,從福建廈門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國帆船抵達新加坡。船上青一色是男性。他們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帶定居。當時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到安祥山的史必靈路取水。久而久之,該地方就被稱為牛車水。

片中需要一位女童星飾演李麗華的女兒,公開徵求後,星洲的方蕙芳小妹妹給選中了。故事講述李麗華和夫婿嚴俊分隔十年,後來嚴俊完全失去音信。她唯有帶同女兒從廣東南海遠赴星洲尋找夫婿。原來當年嚴俊來到星洲找不到謀生途徑,捱不了窮困潦倒,於是犧牲身己,和一個有錢的女人結婚。改名換姓後,更不敢和李麗華兩母女相認。

《娘惹與峇峇》的背景則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當地土生華僑,男的稱「峇峇」,女的稱「娘惹」。他們沒有婚姻自主權,一切依父母之命辦理。當年娘惹與峇峇,為了爭取婚姻自由,造成不少悲劇。《娘惹與峇峇》的主題有批判性和建設性,反映了海外華人生活,希望老一輩的父母,得到思想上的啟發,不要視子女為買賣的商品。

全部外景在馬來西亞拍攝,外景工作人員和先遣部隊,如劉恩甲、姜南、高寶樹、副導演何夢華、攝影師范傑、劇務劉恩溥等,於44由新加坡啟程,坐長途客車開往馬六甲。嚴俊、李麗華隨後而至。

全體人員住在馬六甲最有名的海景大酒店,臨近海濱,風景怡人。馬六甲是古城,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在此駐兵。當地有不少名勝古跡。

李麗華穿上當地特色的紗籠,極具神韻。有一場戶外「浪吟舞」,圍觀的青年男女自願加入,和李麗華、高寶樹、劉恩甲一起在烈日下跳舞拍攝。

5月下旬返港後,李麗華、嚴俊繼續兩部片子的廠景工作。完成這兩部電影後,李麗華乘坐郵輪前往美國三藩市,為她在荷里活的電影事業做好預備。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新華的東瀛攻略

 雄心未滅的張善琨為了重振新華的聲威和開拓台灣、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決定在日本拍攝《櫻都艷跡》及《蝴蝶夫人》外景,以作招徠。還要籌備中國第一部伊士曼彩色片《海棠紅》,此舉得到東寶主政人川喜多長政的鼎力支持。

謀拍彩色片是張善琨多年未了的心願,早在他南來香港,離開永華後,以勝利公司之名,租用大觀片場拍《錦繡天堂》(1949)和《瑤池鴛鴦》(1951)。兩片都是十六米厘菲林拍攝的彩色片,但效果未如理想。

另一個尋求川喜多長政幫助的原因,是張善琨沒有雄厚資金,要採用嶄新電影技術,得依靠地域稍近的日本。而川喜多長政和張善琨是生死之交,極樂意去協助他。

導演易文的日記中提及1955329,他和劇務馬力、攝影何鹿影首先飛往日本東京。他們勘察過鐮倉、藤澤、箱根、伊豆、三島等外景地點。42外景全體人員到來會合。隨後開始拍攝工作,為期近一個月。據他憶述,此行是戰後香港影人首次赴日,所以頗受傳媒關注。他們完成外景場面,飛返香港才進行廠景拍攝。

《櫻都艷跡》(1955)及《蝴蝶夫人》(1956)都是陳蝶衣編劇,李麗華和黃河主演。《蝴蝶夫人》是局部彩色片,賣點是拍攝一場彩色歌舞,特別在日本劇場進行,事先以錄音帶交由東寶歌舞團排練,屆時配合李麗華演出,唱出插曲《撲蝶舞曲》,姚敏作曲,陳蝶衣填詞。

手執輕羅扇,迴旋在春風裡,

驚起雙棲蝶,隨風往來飛,

蝶飛總成雙,為什麼我無依。

我舉起香羅扇,不許那蝶雙飛,

風吹花搖,粉蝶兒不分離,

我也願身化蝶,雙飛在春風裡。

《蝴蝶夫人》的意念來自普契尼歌劇,李麗華飾演多情日本女子,黃河飾演中國男子。歌劇的結局,蝴蝶夫人見舊愛已有新歡,便把兒子交託他們,然後絕望地自殺。李麗華的《蝴蝶夫人》則沒有死去,有情人終成連理。

《蝴蝶夫人》製作顧問藤本真澄金子正且,技術顧問岩淵喜一,歌舞彩色攝影師是玉井正夫,燈光:石川緣剪輯板東良治美術清水喜代志道具顧問八木政雄製髮山田順次郎髮飾石綿愛子服裝鈴木丈二郎通譯岸關子舞台設計野口善春日本東寶電影所協助攝製

《蝴蝶夫人》和《櫻都艷跡》的導演是易文,副導演王天林,黑白攝影都是何鹿影錄音張華劇務吳天角田健一郎馬力化妝方圓。何鹿影是著名電影攝影師,無論國語片或粵語片大明星都指定要找他拍攝,可見他的功力贏得行內人信心。在日本逗留半年,何鹿影學習彩色拍攝技術。

不過《櫻都艷跡》是黑白片,根據情僧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改編,黃河是蘇曼殊,李麗華是曼殊日籍表妹靜子。

19558月份,易文編導中國第一部伊士曼彩色片《海棠紅》(1955),李麗華、王引、鍾情、陳厚等主演。故事是重拍白光、嚴俊的《血染海棠紅》(1949)。全片在日本完成,租用連合攝影所片廠,聘日本攝影師栗林實等全組員工。用了四十多天攝製內外景,至117圓滿完成。

《海棠紅》編劇周之原張善琨佐伯隆敏監製助理製片角田健一郎,彩色顧問植田寬副導演王天林,燈光:岸本萬平化妝山田順次郎山田晴彥,道具:太田誠治東洋現像所伊士曼彩色洗印

《海棠紅》是香港、日本合拍片。故事極度中國化,百分之九十是廠景,沒有半點東洋風情。《海棠紅》於1955121在香港娛樂、樂宮戲院作世界首映,造成轟動。李麗華破例在第一場獻映前登台和觀眾見面,還把幾件日本帶回來的禮物,分送觀眾。吳家驤擔任司儀,風趣幽默,博得哄堂大笑。日本首映則為19573月,不過中國化故事題材未能令日本觀眾驚喜。

原本張善琨的理想是擬請日本著名男星池部良和李麗華主演伊士曼彩色片《香妃》,但龐大的宮殿佈景、戰爭場面、民族服裝等所需金額不菲,新華未有能力負擔得來,只好放棄這個念頭。

稍後易文編導《黑妞》(1956),主角是李麗華和陳厚。此片是陳厚首次擔當男主角。外景在日本北海道拍攝。19551118,易文和何鹿影先行飛至日光,外景隊全體人員則在湯元集合,恰逢大雪,26日下山返東京。返港後續拍《黑妞》內景。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徐訏的奇情女主角

 為什麼說李麗華是徐訏的奇情女主角呢﹖因為她曾經主演過三部由徐訏小說改編的電影,它們分別是《風蕭蕭》(1954)、《鬼戀》(1956)和《盲戀》(1956)

徐訏 (1908-1980) 是中國現代浪漫派小說家之一,著作甚豐。徐訏是屬於比較幸運的作家,1950 - 1960年代已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如《誘惑》(1954)、《傳統》(1955)、《痴心井》(1955)、《春色惱人》(1956)、《後門》(1960)、《手槍》(1961)、《江湖行》(1973)等,可見電影界對他的重視。

徐訏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修讀心理學。1934年徐訏到上海,為林語堂創辦的《人間世》半月刊當編輯。1936年他到法國留學。抗戰爆發後,徐訏回到上海繼續寫作。1942年,徐訏在重慶任教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國文系,創作長篇小說《風蕭蕭》。1944年他被《掃蕩報》聘為駐美特派員。1950年徐訏南來香港,一直寫作及在大學教書。

《風蕭蕭》

《風蕭蕭》是徐訏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43年徐訏在重慶《掃蕩報》上連載此小說,據說大受讀者追捧。《風蕭蕭》集合愛情、間諜、懸疑於一身,故事離奇曲折。由於作者擅長處理中外愛情、心理分析、兩性地位等議題,受到讀者的青睞。書中男主角周旋於三位女主角之中,她們是白蘋、梅瀛子和海倫曼斐兒,作者以銀、紅、白三色比喻她們的性格和美貌。

電影《風蕭蕭》(1954) 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屠光啟 (1914-1980),這是他和邵氏合作的第一部片子。李麗華飾白蘋、劉琦飾梅瀛子、嚴俊飾徐寧。礙於上世紀拍電影的困難,片中避重就輕,沒有加進書內第三女主角海倫曼斐兒。

李麗華在多襲華美禮服下,展顯「百合笑容」,把白蘋在原著中的氣質表露無遺。從現在找到的黑白劇照來看,她真的是白蘋的化身。

編劇將嚴俊置於李麗華和劉琦之間,諜網迷情,看得觀眾緊張之餘,也替主角掐一把汗。最後,李麗華在執行任務時被害,而劉琦調離崗位,剩下嚴俊獨個兒。嚴俊演繹一個注重哲理的思考型角色,是頗大考驗。

《風蕭蕭》取外景的地方,計有香港的淺水灣、石澳、深水灣,九龍的青山、沙田、大埔等。由於《風蕭蕭》的場面是冬天,一眾演員在盛暑炎夏,穿上厚厚寒衣,箇中苦處只有演員才能明白。另外,當時是香港的雨季,外景需要晴空和陽光,倘遇時晴時雨,就要整組工作人員等待好時機。(《電影圈》,港版第十二期,19537月,香港)

《鬼戀》

《鬼戀》是令徐訏成名的中篇傑作,1937年他在法國留學期間發表。《鬼戀》有西風書屋和夜窗書屋兩種版本,1947年夜窗書屋發行至第十九版,可見證此小說受歡迎和暢銷的程度。

《鬼戀》(1956)也是由屠光啟編導,麗都公司創業作。李麗華在戲的開端,就儼如小說描寫一樣,「是一位全身黑衣的女子,有一個美好的身材。」她的脫俗淒美,把徐訏的人物活現銀幕,「月光下,她銀白的牙齒像寶劍般透著寒人的光芒。臉淒白得像雪,沒有一點血色,是淒艷的月光把她染成這樣,還是純黑的打扮把她衬成這樣,我可不得而知了。」

一位自稱為「鬼」的淒美女子,和「人」的青年,深夜在上海山西路偶遇,在約即約離的交往下,逐漸譜出哀怨的戀曲。作者以迷離悵惘的愛情,反映出動蕩不安的時代,令人無限欷虛。

「鬼」原為特務,執行過十八次暗殺行動,失手過五次。嘗過牢獄之苦,其後流亡海外數年。回國後,發現愛人被捕殺害。於是「鬼」選擇遁世,只在黑夜出動,不願意和紅塵有任何牽連。

「鬼」為了逃離「人」的愛戀,故意令「人」找不到她,「人」失望之極而病倒。這次病得很重,要留院數月。「鬼」在日間喬裝男子,每天送鮮花來慰問,但「鬼」沒有和「人」直接會面,只經過看護傳遞。「人」日漸康復,「鬼」卻留下一信,決意飄然遠去。數年間,「人」四處找尋,都覓不到「鬼」的踪跡。

李麗華在片中親自設計服式,再度展現她對時裝的敏銳觸覺。另外,她和新進演員張揚合作,是當時十分新鮮的配搭。張揚更兼飾「鬼」的特務亡夫。這一點微妙處理,和原著小說有點不同。男女主角苦澀的感情世界,令觀眾無限同情。

張揚 (1930 - )當年是邵氏新星,1953年為邵氏拍下第一部電影《黑手套》,尤敏為女主角。1956年,張揚轉投電懋,成為當家小生,配對林黛、葛蘭、林翠、樂蒂等女星,有很大發展空間。

《盲戀》

《盲戀》(1956)由新華出品,易文 (1920-1978) 導演,徐訏親自改編劇本,並首度現身銀幕。這部奇情小說有點法國名著《鐘樓駝俠》的味道,男主角陸夢放是一位自卑的作家,容貌非常醜陋,經常被世人唾棄。他為了逃避人世間的折磨,來到張家,當小女兒張心莊的家庭教師。

女主角盧微翠美麗端莊,可惜自小失明,幸得張家收留並撫養。張家子女,如心莊、世發等,均是關心微翠的好朋友。因為微翠看不到夢放駭人的面孔,他們漸漸成為朋友。夢放對微翠暗生情愫。後來兩人決定結婚,不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醫術的發達,讓微翠有復明機會。

陸夢放極度害怕翠復明後,嫌棄自己貌醜。但另一邊廂卻希望妻子有重見光明的幸福。微翠復明後,果然如夢放所料,無法接受他的樣貌。經過一番心理交戰,微翠最終返回夢放身邊,服毒自殺以報答丈夫深情。

羅維飾陸夢放、鍾情飾張心莊、陳厚飾張世發。李麗華的盧微翠,是她繼《一鳴驚人》的啞巴後,演繹另一類殘障人士。她那雙明媚的眼睛,扮演盲人,是演技大躍進的嘗試。羅維利用巧妙化裝,把面貌改為猙獰難看,對觀眾有蠻強說服力。

當年張善琨攜同此片參加法國康城國際電影展,是《盲戀》和徐訏的榮耀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