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19年5月13日星期一

花旦王芳艷芬獲頒發終生成就獎


花旦王芳艷芬(楊梁燕芳博士)獲第三十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授終生成就獎(2017),肯定了她對電影界的貢獻。芳艷芬是粵劇紅伶,是電影紅星,更是電影公司老闆,並且是粵劇班霸的班主。可謂是獨當一面的事業女性。以現代術語來說,她懂得下放權力,在人脈管理、項目管理、時間管理各方面,都有超卓不凡的成效。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了表揚芳艷芬對粵劇藝術和香港電影發展的貢獻,特別請著名影星成龍擔任頒獎嘉賓。芳艷芬雖然沒有現身領獎,但預先錄音,訴出心聲。她說:「對於這麼多年關懷我的朋友來說,這個獎項,我真是受之有愧。今天我最重要是多謝媽媽對我的栽培,以及前輩的教導和機會。希望香港電影事業繼續發展光芒。祝各位身體健康。」

代表芳艷芬領獎是她女兒楊世芳,她說:「我媽咪芳艷芬委託我,多謝各位對她的支持和擁護。她首先要多謝婆婆看到她的天份,帶領她走這條路。她希望大家把粵劇文化再進一步,將來中外人士對此中國藝術傳統感到興趣。所以她要多謝香港中文大學的Andrew(陳志輝教授)Miran(李佩珊小姐),他們幫她實現理想。而我媽咪喜愛慈善事業,希望幫助社會,造福人群。芳艷芬是made in Hong Kong,希望此特產可以為香港增光,萬世流芳。最後,多謝世界知名的成龍先生為她打氣。我代表兄弟姐妹,對媽咪說,we love you and were so proud of you。」

植利光輝 銀壇吐艷

1949年,芳姐開始投身影壇,從影十年,演出146部影片,佔整個1950年代,香港粵語電影總產量十分之一,成就驕人。

1950年代初期,粵語影圈提出「清潔運動」,發起「伶星分家」,影人不願意和粵劇紅伶合作。皆因有些粵劇藝人,不尊重電影專業精神,出現粗製濫造的低質素電影。中聯電影公司提倡嚴謹製作,就在這樣環境下成立。

芳艷芬有先見之明,認為要提高影片質素,一定要和華南影人合作,所以在1953年自組「植利影業公司」,直接參與電影製作。提起「植利」,一定要說一下該公司的監製歐陽植宜,暱稱姬姑。她和芳姐相識超過六十年,有深厚情誼,是芳姐的金牌經理人。由戲班台期,到電影度期,事無大小,都由姬姑一手包辦。

「植利」出品17部作品,芳艷芬成功塑造不同角色,由少女至老婦,千金小姐至窮家女,由文藝片到喜劇,古裝到時裝,她都盡情發揮。時至今日,這些作品加倍令人懷念。正好藉著《銀壇吐艷 芳艷芬的電影》一慰相思之渴。

《銀壇吐艷 芳艷芬的電影》(黃文約、何詠思著)是香港第一本詳細介紹芳艷芬電影的專書。此書分析芳艷芬從影歷程、電影插曲、電影形象等各方面,探討芳姐在銀壇的藝術成就。此書務求以最傳神角度呈現芳姐電影的真實面貌。

植利出品電影一覽表:
電影名稱
年份
導演
演員
初入情場
1953
蔣偉光
芳艷芬、羅劍郎、梁醒波、鄧寄塵
檳城艷
1954
李鐵
芳艷芬、羅劍郎、鄭碧影、李月清
程大嫂
1954
李鐵
芳艷芬、張瑛、黃千歲、歐陽儉
真假千金
1955
莫康時
芳艷芬、羅劍郎、林家聲、唐若青
月光
(局部伊士曼彩色)
1956
莫康時
芳艷芬、吳楚帆、黃楚山、林蛟
亂世紅伶
1956
蔣偉光
芳艷芬、張瑛、蘇少棠、金雷
恩愛冤家
1957
莫康時
芳艷芬、胡楓、鳳凰女、李璇
還君明珠雙淚垂
1957
莫康時
芳艷芬、張活游、梁醒波、黃千歲
紅鸞喜
1957
珠璣
芳艷芬、何非凡、半日安、譚倩紅
馬票女郎
1958
莫康時
芳艷芬、胡楓、鳳凰女、鄧寄塵
胡不歸
1958
蔣偉光
芳艷芬、林家聲、半日安、譚倩紅
梁祝恨史
(伊士曼彩色)
1958
李鐵
芳艷芬、任劍輝、靚次伯、陳好逑
花開並蒂蓮
1959
芳艷芬、麥炳榮、林家聲、陳好逑
血淚洗殘脂
1959
珠璣
芳艷芬、羅劍郎、林家聲、歐陽儉
麗鬼冤仇
1959
李晨風
芳艷芬、吳楚帆、李清、李我
女兒香
1959
芳艷芬、羅劍郎、黃千歲、陳好逑
冤枉相思
1959
芳艷芬、任劍輝、半日安、任冰兒

植利除了出品自家電影外,還為其他電影公司發行影片,代理電影版權到海外。據姬姑憶述,當年戲院的數目不多,影片要有戲院肯借出檔期,才可上映。如果沒有空檔,電影公司不知要等多久,才可以上映。另外,海外版權費,是電影公司較快收到資金的一個途徑。故此很多一片公司,都需要植利的行政幫忙。

電影插曲  流行經典

電影是流行娛樂,片內插曲若然受歡迎,會引起黑膠唱片的銷量蓬勃。《唔嫁》是大成影片公司投資,在新加坡上映哄動一時。其主題曲《唔嫁》唱到街知巷聞。然後大成和芳艷芬展開了長期伙伴關係,一共合作了41部電影。《唔嫁》之後,還有《唔嫁又嫁》、《旱知當初我唔嫁》,稱為《唔嫁》三部曲。此後大成和植利合作密切,猶如姊妹公司。

由於芳艷芬擅唱,就算是時裝片,都會加上三至五支小曲。有些是舊調,大部份是原創新曲。保守估計,芳艷芬唱過的時裝及民初電影插曲約有二百首。植利出品的《月光》請得音樂家林聲翕負責作曲,使到電影歌曲的風格與別不同。另外,電懋《琵琶怨》的主題曲由盧家熾負責,全用中樂拍和,質樸音醇,提昇了粵語片的格調。

另一位音樂家王粵生,也是長期和芳艷芬合作。《唔嫁》主題曲由他根據小曲《鸞鳳和鳴》所撰。《紅菱血》上下集,分別有《銀塘吐艷》(即《荷花香》)和《梨花慘淡經風雨》,奠定了芳姐逢片必歌的市場價值。大受影迷喜愛的《檳城艷》同名主題曲和插曲《懷舊》,都是王粵生創作。《檳城艷》的節奏是倫巴 (Rumba),《懷舊》則是探戈 (Tango)。到1980年代,流行歌星鄧麗君、梅艷芳都分別重新灌錄《檳城艷》。

「曲帝」胡文森創作給芳艷芬的歌曲《秋月》,後來也受到鄭錦昌和鄭少秋等歌手的喜愛。這首採用西方流行曲式的《秋月》,曲調優美,極易上口。芳艷芬絕對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經典先驅。

新艷陽劇團 群策群力

1953年芳艷芬自資成立新艷陽劇團,著名戲寶有《程大嫂》、《洛神》、《紅鸞喜》、《六月雪》、《梁祝恨史》等。

新艷陽善於吸納各方面人才,而且組織架構清晰,在班政、宣傳、攝影、編劇、音樂、佈景等,人才濟濟,使劇團運作,事半功倍。演員優秀,兼且行當齊全,使到配戲時牡丹綠葉互相輝映。製作認真、風格嚴謹、紀律良好的新艷陽,在1950年代數度往星馬、越南等地登台,瘋魔當地觀眾。

芳艷芬曾經和多位著名文武生合作,如新馬師曾、陳錦棠、黃千歲和任劍輝。使到觀眾在欣賞新劇時,有不同的新鮮感。如陳錦棠的李成棟和曹子建、黃千歲的曹丕和范蠡、任劍輝的蔡昌宗和梁山伯、新馬的周仁和薛平貴等,優秀演員和改良劇本配合一起,相得益彰。而芳艷芬對粵劇演出態度極之認真,每多揣摩角色心理和造型。她在《真假春鶯戲艷陽》和《一入侯門深似海》的演出,就一人分飾性格迴異的角色。


心繫梨園  藝術傳承

芳艷芬在1940年代,成名於粵劇舞台,憑著所創「芳腔」,瘋魔海內外的華人地區,贏得花旦王美譽。芳腔成為很多後學的參考教材,如李芬芳、崔妙芝、李寶瑩等等,甚至現在的南鳳、曾慧等花旦,都崇尚芳腔。

退出藝壇多年的芳艷芬,依然心繫梨園。2012她慷慨捐款予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以推動粵劇表演藝術,設立「芳艷芬藝術傳承計劃」。歷年來,該計劃舉辦了多次專題講座和粵劇表演。

芳艷芬待人以誠,尤重情義,她是一位令人感動的人物,一位樂善好施的仁德長者。在此謹與擁護芳艷芬的戲迷,一起誠心祝福芳姐,身體健康﹗多福多壽﹗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

洲府老倌 朱秀英


細想名演員朱秀英200359因中風不幸逝世,離開戲迷不經不覺已是多年啦。1980年代,我是中學生,替別人補習後,有能力購票看戲,為了追看雛鳳鳴,沙田大會堂、大專會堂、利舞台、高山等等都去過。同時看了不少朱秀英和其他戲班的合作。

洲府老倌  一門四傑

朱秀英出生於馬來西亞,粵劇世家出身,父親從事粵劇音樂工作,負責「三手」職位。英姐本身是演員,她有三位弟弟,朱毅剛、朱兆祥和朱慶祥。弟弟們在戲班中當音樂師傅。可謂一門四傑,譽滿梨園。

英姐七、八歲已做梅香踏台板,學習「踩蹺」,演出十三妹、穆桂英等角色。在粵劇行當中,生、旦、淨、末、丑,朱秀英皆有扮演。對她影響最大的是上海妹和薛覺先。上海妹也是洲府老倌出身,英姐十分佩服上海妹在《六郎罪子》中分飾生、旦兩角,又可掛鬚演出。英姐在吉隆坡演出,薛覺先便提議她演《六郎罪子》,分飾穆桂英和楊延昭兩角,當英姐演楊延昭時,薛覺先則演穆桂英。

樂於助人  扶掖後輩

196411月,自名丑半日安離世後,慶新聲劇團沉寂了大半年。班主最後禮聘朱秀英由星加坡來港助陣。她在慶新聲第一部戲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演員有林家聲、陳好逑、任冰兒、陳錦棠等。

1972年,朱秀英第一次加入雛鳳鳴劇團往越南演出。1976年,雛鳳鳴在星馬演出《帝女花》,適值梁醒波抱病,朱秀英即從美國趕往替代。1978年,波叔病重入院,英姐正式成為雛鳳鳴的丑生,直至雛鳳鳴於1987年重組為止。

1980年代,朱秀英成就了雛鳳鳴不少新戲。如《柳毅傳書》、《李後主》、《洛水神仙》、《花開錦繡賀元宵》、《紅樓夢》、《再世重溫金鳳緣》、《蝶影紅梨記》、《俏潘安》等等。朱秀英對梨園後輩十分緊張,有問必答,並且循循善誘。由於朱秀英待人真誠,坦白直率,極得年青人愛戴。陳嘉鳴、陳詠儀、衛駿英等等後輩都受過英姐不少指導和提點。

從藝七十  敬業樂業

朱秀英戲癮十分大,從不計較戲份多少,無論是士九、劉公道、嚴世藩等等角色,她都樂於參演。文千歲、梁少芯製作《蘇東坡夢會朝雲》,邀請朱秀英飾佛印。她精心設計的佛印是魯智深式花和尚,以精妙化妝在面上點出濃密鬚根。她演來豪邁非凡,情懷奔放。據說秀英姐不恥下問,專誠向裴艷玲請教,打電話到石家莊找她。

19989月,朱秀英籌辦「從藝七十年藝術回顧」,邀得羅家寶做特別嘉賓。第一晚,朱秀英紮腳演出《女兒香》,羅家寶飾溫明奇。最後那場,七十多高齡的英姐打南派「斬三帥」排場。第二晚演折子戲,朱秀英掛鬚反串楊六郎,和陳好逑合演《六郎罪子》。顯示英姐熟悉古腔排場的功力。第三晚全本《武松》,羅家寶飾西門慶,陳好逑飾潘金蓮,朱秀英分飾武松和王祥。《王祥哭靈》是丑生擔戲,很少機會在舞台上看到。而朱秀英、陳好逑合作《金蓮戲叔》更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