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0年9月12日星期六

梁漢威名劇《李仙刺目》

 梁漢威 (1944-2011) 1966年隨新馬師曾,吳君麗,陳錦棠等往星馬登台三個月,此時陳錦棠意外受傷,新馬師曾鼓勵他暫代陳錦棠任正印小生,演出甚為成功,從此展開事業新的一頁。自此他先後與多位紅伶合作,包括梁醒波、鳳凰女、鄧碧雲、石燕子等,親領前輩教誨,獲益匪淺。1969年應邀為雛鳳首演的《辭郎州》演出一角,受到任白嚴謹作風影響,成為粵劇改革派的先行者。

1968年,梁漢威拜容彰業及黎亨為師,學習掌板,吸收豐富中國音樂知識。1970年代初期梁漢威長駐啟德遊樂場粵劇團,亦經常往星馬演出,奠定文武生地位,當時主要的合作花旦為吳美英、尹飛燕、梁翠芬。

1980年,梁漢威獨力創辦漢風粵劇研究院,決心改革粵劇,培養台前幕後的粵劇專業人材。研究院經常舉辦具特色的專題演出,以及大型新編粵劇,為學員提供演出機會。多年來漢風已成功確立演出風格,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粵劇改革模楷。梁漢威歷年公演的新編粵劇,都有不俗口碑。當中成功吸引觀眾,叫好叫座的有《虎符》、《胡雪巖》、《銅雀臺》、《胡笳十八拍》、《貞觀盛事》等。

《李仙刺目》是漢風早期一個比較受人關注和歡迎的劇目,由阮眉編劇,她把全劇分為七場,分別是:() 金蟬脫殼、() 來興賣身、() 歌郎遇父、() 曲江杖子、() 繡襦護體、() 李仙刺目、() 汧國流韾。

1986423日首演於荃灣大會堂,演員陣容:梁漢威 (飾鄭元和)、吳美英(飾李仙)、招石文 (飾宗祿)、敖龍 (飾鄭儋)、呂洪廣 (飾李媽)、陳鴻進 (飾王二)、李慧霞 (飾唐皇)、曾玉儀( 飾銀箏)、楊美玉 (飾來興)、張嬋蘭 (飾太后)

李娃傳》最初見於唐朝,為白居易之弟白行簡所撰。收入《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四,在宋初已有單行本問世。滎陽公子鄭元和與名妓李娃相愛,日久財盡,鴇母計用李娃,將鄭元和逐走。於是鄭元和流落街頭,以做挽郎為生,偶被其父滎陽公認出,將他鞭打幾死,棄於荒野。鄭元和被乞丐相救,棲身卑田院,繼而淪為乞丐。李娃見後,深受感動,不顧鴇母反對,自己贖身,與元和同居。鄭元和得李娃所救,悉心調養後,仍未認真攻學,終日依戀亞仙美色。李娃苦心勸他勤奮讀書,不惜以刺目來勸諫,鼓勵他發奮向上。最終元和折桂高中,元和與父冰釋,李娃被封為汧國夫人。

梁漢威在百麗殿看上海越劇《李仙刺目》,對此劇的音樂設計非常欣賞,特別在〈曲江杖子〉一場,以越劇的急板慢唱來演繹父子間悲憤複雜心情,父親鄭儋看見兒子鄭元和的墮落,萬分痛心故而杖子,戲味濃厚,他就把這個意念和阮眉商討。 

《華僑日報》報導敖龍在〈曲江杖子〉一場,演得十分逼真,連棒都打斷了。這個戲是漢風第一個長劇,也是阮眉第一個全本粵劇,她把元朝雜劇君寶《李亞仙詩酒曲江池》和明朝薛近袞《繡襦記》重新整理和改編,重頭戲在〈曲江杖子〉和〈李仙刺目〉兩場。

梁漢威把一句越劇曲詞放進劇本去,將越劇急板慢唱改編新曲,以檀板手法處理,由敖龍飾演父親鄭儋演唱,效果很好。另外呂洪廣飾演鳩母李媽,招石文飾演宗祿,他們的演出都受到觀眾讚賞。

敖龍那時初到香港,演了此劇後,漸為香港粵劇團受落。此劇還造就了年輕丑生陳鴻進 (飾王二),成為粵劇新星。此劇動用二十四位音樂伴奏,令到配器、音樂設計和一般粵劇截然不同。其後《李仙刺目》多次重演,飾演李仙的花旦有吳美英、譚詠詩、尹飛燕、王超群、胡婉真等等,她們對這個戲都留下深刻印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