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19年4月2日星期二

粵劇編劇 潘一帆


著名編劇家潘一帆 (1922 - 1985) 年輕時已醉心粵劇,抗戰時期跟隨任護花往廣西桂林一帶,以志士班形式演出,宣揚愛國抗戰。和平後,跟隨名伶陳艷儂到廣州發展,慢慢學習編寫粵劇劇本。1950年代,伶人、班政家、音樂家等多喜歡於九龍新新酒店相聚,潘一帆經常在此為他們度戲。後來潘一帆的女兒潘家璧也投身戲行,經常跟隨鳳凰女演出。

潘一帆和新馬師曾合作良久,為新馬編寫的名劇有《一把存忠劍》、《宋江怒殺閻婆惜》、《周瑜歸天》、《新莊周蝴蝶夢》等。1949年《一把存忠劍》於高陛戲園由新馬劇團演出,演員陣容:新馬師曾 (飾吳漢)、廖俠懷 (先飾馬成,後飾吳母)、羅麗娟 (飾蘭英)、謝君蘇 (飾劉秀)、任冰兒 (飾漢后)、張漢昇 (飾漢帝)、李帆風 (飾黃明)、陳嘯風 (飾李炯)、賽珍珠 (飾黃夫人) 等主演。

19511231日,李少芸和潘一帆合編《萬里琵琶關外月》,讓芳艷芬、新馬師曾在大龍鳳首演。潘一帆獨自編給他們的新劇有《壯士悲歌》、《龍鳳花燭夜》、《月夜龍城祭艷妃》。19522月,上海妹首次加盟大龍鳳,和芳艷芬、新馬師曾、麥炳榮、鄭碧影、半日安等合作,潘一帆為他們編寫《龍鳳呈祥》、《玉龍彩鳳度春宵》、《巫山一段雲》等劇。新馬的永祥唱片出版過多首名曲,亦由潘一帆執筆,如《琵琶行》、《沙三少》、《朱買臣》、《關公月下釋貂嬋》等。

潘一帆於1953412日,為女兒香劇團擔任劇務,他和梁山人合編《光棍姻緣》,演員有余麗珍、上海妹、梁無相、徐柳仙、鳳凰女、鄭碧影、鄭孟霞,他們在新舞台公演。這次演出可謂競爭劇烈,因為打對台的普慶戲院有何非凡、鄧碧雲上演李少芸新編《金鳳再開屏》,而中央戲院有陳錦棠、芳艷芬演出唐滌生新編《香銷十二美人樓》。不料《光棍姻緣》受到歡迎,立即開拍電影版,以梁無相、鳳凰女、梁醒波、徐柳仙為主角,監制為譚伯葉。

花旦王芳艷芬領導新艷陽的《梁祝恨史》首演於1955119日。演員:芳艷芬 (飾祝英台)、任劍輝 (飾梁山伯)、梁醒波 (飾士九)、白龍珠 (飾祝公遠)、蘇少棠 (飾馬文才)、譚倩紅 (飾人心)、英麗梨 (飾祝夫人)。潘一帆的劇本保留了傳統分場,如【草亭結拜】、【十八相送】、【樓台會】、【哭墳】、【化蝶】等主要場口。

演出地點在利舞台,啟用旋轉舞台,七幢立體佈景。主題曲有《願為蝴蝶繞孤墳》、《有情活把鴛鴦葬》。任劍輝、芳艷芬固然演技出色,唱腔動聽,不過沒有潘一帆優美雅緻的曲詞,《梁祝恨史》不會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版本。十八相送一場,利用旋轉舞台變景,此乃利舞台戰後第一次啟用旋轉舞台。

由於《梁祝恨史》頂櫳,翌年芳艷芬和任劍輝預備首演《六月雪》前,徇眾要求,重演《梁祝恨史》。「據塵影說:《梁祝恨史》初演時,利舞台的旋轉舞台,還是初次啟用,位置的運用顯然都未符理想的,這番捨短取長,『爆墳』一幕,氣氛當更見緊湊,而『十八相送』景色的變動,也較前活潑得多了。(195696 華僑日報《新艷陽再演梁祝恨史》)

戲迷對《梁祝恨史》反應熱烈,香港電台和麗的呼聲都轉播整晚演出。坊間曾有傳言《梁祝恨史》不是潘一帆作品,而是另有名家代筆,筆者就此事向芳艷芬求證,芳姐說:「沒有這樣的事,這個劇本確是潘一帆所寫。」

1958年,鳳凰女一嘗心願,擔任鳳凰劇團正印花旦,以潘一帆編寫的《金釵引鳳凰》受到觀眾歡迎。此劇在香港大舞台公演,演員有鳳凰女 (飾韓玉鳳)麥炳榮 (飾秦家凰)、林家聲 (飾趙劍青)、陳好逑 (飾小鳳)、譚蘭卿 (飾趙夫人)和白龍珠 (飾韓梅侶)

1959年鄧碧雲獲「娛樂之音」選為花旦王,久別舞台兩年的她,決定再度起班。當時仙鳳鳴正在公演《再世紅梅記》,鄧碧雲的碧雲天就以《彩鸞燈》打對台,請來陳錦棠和新馬師曾加盟。兩大班在普慶、利舞台輪流對陣。

《彩鸞燈》首演於1959923,頭台在普慶,演員有新馬師曾、鄧碧雲、陳錦棠、鳳凰女、半日安、少新權、芙蓉麗、白龍珠、張醒非、艷桃紅、鄧偉凡等。《彩鸞燈》編劇為潘一帆,音樂領導尹自重,掌板黃其浩,佈景塵影,服裝設計關秋,經理黃炎,後台廖了了,顧問鄧十四。

《彩鸞燈》原是麗的呼聲廣播劇,擁有大量聽眾,鄧碧雲的寶寶影業公司購得舞台版權,改編為粵劇。主題曲有新馬師曾〈綠柳營中懷鳳友〉、鄧碧雲〈彩鸞燈照玉郎來〉。劇中有四反串特色:鄧碧雲反串男裝、新馬反串女裝、鳳凰女反串書僮、半日安反串老嫗。此劇在1960年拍成電影,由原班人馬演出。

1960128大年初一,大龍鳳的《百戰榮歸迎彩鳳》在香港大舞台首演,然後高陞戲園再演。戲份主要落在麥炳榮、鳳凰女、林家聲、譚蘭卿和陳好逑身上。上半場一幕「撃鼓催妝」,牛精駙馬與刁蠻宮主針鋒相對,令戲迷印象深刻。另外一場鳳凰女喬裝艇家女,救出敗陣的麥炳榮,盡顯宮主的足智多謀。林家聲的戲份,明顯加重。鳳凰女和麥炳榮都十分喜愛這位後輩。編劇知道班主有意提攜新晉,所以在下半部,安排鳳凰女向林家聲施行反間,致使他大敗。有文場,有武場,令到林家聲可以發揮。

1960218日《雙龍丹鳳霸皇都》首演,單看戲名已知熱鬧。雙龍是麥炳榮、陳錦棠,丹鳳當然是鳳凰女,在北角皇都戲院上演。不能不讚嘆潘一帆的卓越文采,把所有元素都嵌入戲名內。演員在戲中大耍挑盔、搶背、馬蕩子、大旗等功架。

潘一帆班務繁忙,經常為兩班同時開新劇,19629月,為鳳求凰第一屆新編《嫦娥奔月》,又為慶紅佳新編《英雄碧血洗情仇》。19672月,為大龍鳳新編《雙雄爭奪艷嫦娥》,又為慶紅佳新編《紅粉痴心慰玉郎》。

1974年,著名編劇南海十三郎因為精神病,時好時壞,有一段日子暫居大嶼山寶蓮寺。潘一帆、劉月峰、麥惠文前往寶蓮寺探望南海十三郎。慶幸南海十三郎雖然未能寫作,卻提供了舊作為藍本,就是花旦王千里駒、小生靚少鳳和名丑葉弗弱的名劇《燕歸人未歸》。

潘一帆重新編度緊湊場口,撰寫新曲,寫成劇本《燕歸人未歸》(又名:《雄才偉略振家邦》),再經劉月峰參訂。結果該劇成為大龍鳳名劇之一。當年的演員有鳳凰女 (飾白梨香)、麥炳榮 (飾西梁王子魏劍魂)、任冰兒 (飾東齊宮主洪珊瑚)、新海泉 (飾白志成)、尤聲普 (飾西梁王魏承基)、鍾振聲 (飾東齊王洪紹武)、劉月峰 (飾東齊將軍蔡雄風)

潘一帆和很多紅伶都有合作,如梁無相、陳露薇《龍鳳燭前鶼鰈淚》,羅艷卿、梁無相《小情僧偷祭葬花墳》,黃千歲、羅麗娟《萬里尋夫趙五娘》,羅劍郎、蔡艷香《刁蠻宮主伏楚霸》,麥炳榮、黃金愛《胭脂將夜盜粉金剛》、陳錦棠、鳳凰女《花落江南廿四橋》(改編南海十三郎《江南廿四橋》),祁筱英、吳君麗《王子復仇記》,羽佳、南紅《賣怪魚龜山起禍》等等。1950 – 70年代,潘一帆為多間唱片公司擔任編劇和撰曲,如幸運、金聲、新聲、娛樂等,套裝唱片如《女兒香》、《火網梵宮十四年》、《花蕊夫人》、《高君保私探營房》、《香羅塚》、《長恨歌集》等等,產量之快速,非常驚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