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安西王的歷史背景


看過唐滌生《百花亭贈劍》和國內版《百花公主》多次,都不明白百花公主的父王安西王阿難答是個怎樣的歷史人物,於是找找資料來看。原來明朝已有傳奇《百花記》,清末以來,舞台演出常稱《鳳凰山》。京劇和崑曲都有「百花贈劍」情節,最為戲迷愛戴。不過,劇中的總管八臘 (或作叭喇),以及安西王阿難答的名字,都似是外族人。崑曲《鳳凰山》,百花公主造型有外邦人的頭飾。而粵劇《百花亭贈劍》、《百花公主》等,完全看不到百花公主、安西王、八臘等人的裝扮和漢人有何分別。

歷代政治動盪,皆有動機和陰謀。為甚麼明朝萬曆的編劇家可以肯定元朝安西王是奸的﹖至於劇中海俊這位間諜擁護的是那一位君王呢﹖真是人民信服的仁君嗎﹖為甚麼百花公主會誤中詭計呢﹖海俊的施計是絕對正確嗎﹖從來崑曲、京劇、粵劇都沒有清晰交代或者暗示。觀眾卻深深被海俊和百花公主的愛情感動,完全顧不到劇本背後的歷史層面。

2009年考古學家對元上都遺址進行深入開展,位於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元上都,是具歷史價值的元代都城。元代共有六位皇帝在此登上大汗之位,元史上幾次著名的宮廷政變也在這裡發生。元上都轄區廣泛,其屬地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省及內蒙古的一部分。

另外他們在距上都古城二百多公里的河北省沽源縣白城子遺址,發現元代蒙古皇族安西王阿難答的陵墓。墓內分為左中右三室,中室是一男性屍骨,棺木奇特,有龍紋鎏金銀帶飾。左右兩室為兩具女性屍骨。此陵墓融合了蒙古與伊斯蘭葬俗文化,即以蒙古皇族專用的獨木棺為葬具,以伊斯蘭教高級上層人士的墓葬「拱北」(一種上圓下方的西亞風格建築)為死者的陵墓。安西王阿難答在上都發動政變後被斬,按照蒙古皇族與穆斯林禮儀,被安葬在上都附近的察罕腦兒行宮。

 一般史書記載,發生於西元1307年初,元世祖忽必烈的繼任者成宗 (鐵木爾)暴病身亡,安西王政變失敗。成宗在位期間下令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他還成功與長期敵對的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講和,結束了西北的動亂局面。

成宗晚年多病,皇后卜魯罕居中干政。其後卜魯罕和右丞相哈刺哈孫形成兩股敵對政治勢力,展開明爭暗鬥,各不退讓。成宗病危前,卜魯罕暗遣安西王阿難答、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馬辛等入朝,企圖擁戴卜魯罕稱制,阿難答輔之。為了實行計劃,他們下令截斷北道,絕去漠北的交通驛使,以阻止海山獲取消息回大都。

右丞相哈刺哈孫不甘心皇后卜魯罕稱制,唯有暗中和成宗次兄的兒子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聯絡。因為根據元世祖忽必烈的遺訓「支子不嗣」,而阿難答出自支子系不是正統。而海山、愛育黎拔力八達兩兄弟,是世祖嫡長子真金的後裔,具有正統繼位資格。

由於海山在關外,不能即時趕來。哈刺哈孫力勸愛育黎拔力八達先發制人,以免受制於皇后卜魯罕。他們詐騙海山使節到來,召阿難答、阿忽台等同謀議事,一舉將他們收入監獄。海山回大都後,按傳統的忽里勒台大會正式確定,受諸王擁戴為新帝。他們議決廢成宗皇后卜魯罕,賜死。阿難答等人由大都解至上都,亦皆賜死。

據《史集》和《多桑蒙古史》,阿難答從小受伊斯蘭教家庭撫養成人,熟誦《古蘭經》,經常禮拜祈禱。他的十五萬蒙古軍隊大部份信奉伊斯蘭教。成宗曾多次勸諭其改信佛教,阿難答不從。阿難答的宗教信仰和朝中大臣、侍衛等不相同,故他的政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

阿難答被處死後,其子造反,後被撫平。最後,有一部分人西遷到東鄉地區,與當地藏、漢人士通婚,後發展成為以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為主體的東鄉人。一個戲曲故事背後,想不到隱藏了元代各民族與多元文化交流的歷史,是看戲後的另類發現。忠與奸,善和惡,無論人間世,或是戲劇舞台,同樣令人費解,高深莫測。數百年來留下的嘆息,總是百花公主錯中「無間道」之計,抱恨終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