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戰前上海的粵劇


2010年的中國盛事是上海世博會開幕。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帶動了周邊建設、旅遊、經濟等項目,就連文化出版業,乘勢出版各種把上海悠久歷史、文化和旅遊合而為一的精美圖書。詳細闡述上海這個十里洋場,如何受過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等地的薰陶。

不過這些書鮮有提及廣東大戲,希望藉此專欄,和讀者回顧一下粵劇在戰前上海的發展。翻閱上海1920-30年代《申報》,看到百花齊放的文化藝術廣告,如京劇、昆曲、申曲、越劇、淮劇、粵劇、說書、評彈等。劇種豐富,戲碼紛陳。

上海開埠後,境內南部虹口劃為租界。1920年代始,日本在此設立政治、軍事機構,虹口租界及其毗鄰地段逐漸成為其實際控制區。西洋人相繼湧入該區,使當時的虹口形成華洋雜處的特殊環境。根據《上海市地方誌》之《虹口區志》記載,大量廣東人聚居在虹口,為粵劇演出帶來繁榮。虹口先後形成廣舞臺和廣東大戲院兩個上海粵劇演出中心。

上海的粵劇演出,最早可以追溯至清宣統元年(1909)在狄思威路的同慶戲園,由廣東粵劇名伶組班。同年8月開幕的高陞戲院則可以演出粵劇、京劇和外國戲劇。1915104日在新廣路開辦虹口粵東廣和戲院,後來主權易手,分別更名為粵東同樂戲院、廣東中華共和戲院。1917年,該院由大隻黃和武生原接辦,改建為廣舞臺,設四百座位。廣舞臺位於北四川路虬江路中,北四川路是虹口主要大街,也是廣東商戶盤據地。1920年代,大約有三十多個戲班在廣舞臺獻演,成為上海第一個粵劇專演中心。可惜廣舞臺座位少,建築質素較差,1928年拆卸。

廣舞臺未出現前,上海市區內,偶有戲院可以上演粵劇,如新舞台、月宮大戲院、明珠大戲院和上海大戲院。1919年上海大戲院聘李雪芳領導的群芳艷影,康有為也帶同家眷來看戲,引發上海看廣東大戲熱潮。她的著名戲碼有《黛玉葬花》、《陳姑追舟》、《杏元憶釵》、《三春審父》等。另外,她善於運用電燈服飾和道具,比如《仕林祭塔》內她演白素貞,她的座椅和服裝,只要一按機掣,立刻燈光璀璨,瑰麗奇觀,震驚上海觀眾。

鏡花艷影的蘇州妹隨後來滬,她的《夜送寒衣》、《夜吊秋喜》令上海大戲院場場爆滿。翌年廣舞臺見獵心喜,相繼邀請李雪芳、蘇州妹再次赴滬。她們的成功,令到不少粵劇同業羨慕不已。還有小生聰在《水漫金山》以真水配布景,蛇王蘇在《血戰榴花塔》把小型火車搬用,機關布景新奇百出。

1938年戲曲研究專家徐慕雲撰寫《中國戲劇史》,對1920-30年代的粵劇有這樣紀錄:「粵劇之服裝,備極華麗,盔頭尤屬考究。台上帳幔椅帔等,繡工亦甚細緻。京劇近年名角出場,均先將棹圍椅墊帳幔等更換一新。又滬上早年演《宏碧緣》本戲時,露蘭春所飾之駱宏勛能於帽上放出電光。如此種種,蓋皆學自粵劇李雪芳者也。粵人得風氣之先,科學知識,遠出各省劇團優伶上。」另外,他說布景在上海戲曲界並不風行,自從粵劇使用布景後,各方劇種爭相仿效。

粵劇藝人到過上海演出的為數不少,如銀老鼠(陶三姑)、牡丹蘇、西麗霞、宋竹卿、靚新華、新周瑜林、肖麗章、陳非儂、靚少鳳、靚少華、廖俠懷、桂名揚、陳錦棠、白玉堂、千里駒、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新馬師曾、譚玉蘭、伊秋水等等。

虹口的娛樂事業相當發達,1930年代陸續開辦的劇場有十數家,放映電影和其他戲劇。其中廣東大戲院(今群眾影劇院)比較特別,該院由廣舞臺老闆大隻黃和武生原再次合作主理,座位七百,在今四川北路租地建造。在19311月開幕至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先後有二十多個粵劇團來滬獻技,廣東大戲院成為上海第二個粵劇專演中心。可惜日本侵華,虹口遭受嚴重破壞,中國人亦被日本人驅逐出虹口。上海全面淪陷後,粵劇團不再貿然來滬,粵劇在上海的發展被迫終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