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俠懷 (1903-1952) 幼失怙恃,童年便在廣州當鞋店學徒。年青時到了新加坡,在一間工廠當車工。晚上參加工人業餘演戲活動。名武生靚元亨剛巧在新加坡登台,他在工人劇社見到廖俠懷演劇相當投入,立即收他為徒。
後因男花旦陳非儂向廣州梨園樂極力推薦廖俠懷,梨園樂聘他回國當第二丑生,可是得不到班方的重視。幸好馬師曾與廖俠懷是同門師兄弟,便請他到大羅天當第二丑生,令到粵劇界注意。
抗戰前廖俠懷和陳錦棠、新馬師曾合組勝利年,淪陷時在廣州演戲。和平後參加過大利年、新馬、新世界、碧雲天等劇團,他編撰的戲寶有《花王之女》、《本地狀元》、《大鬧廣昌隆》、《夢裡西施》(又名《甘地會西施》)、《啞仔賣胭脂》等。廖俠懷繼承了前輩姜魂俠、黃魯逸等名丑的特色,觀眾稱他為「千面笑匠」。
《夢裡西施》燈光佈景由中國戲劇設計團負責,戲劇家張雪峰主理。小曲由阮四襟、王粵生創作。1948年《夢裡西施》在廣州連台兩月,大受歡迎。廖俠懷扮演甘地的造型,唯妙唯肖。其他演員有羅麗娟(飾西施)、陳燕棠(飾金鰲太子)、謝君蘇(飾范蠡)、黃秉鏗(飾伍子胥)、紫蘭女(飾銀鮫宮主)和梁雪珍(飾鯨奴)。
廖俠懷在他的文章內解釋為何編寫此劇:「聖雄甘地一生所致力的事業,是用不流血的革命而謀自己的國家復興,西施之興越亡吳,也是運用不流血革命的最大收獲,雖然其事業成就與人生收場不同,其轟烈與偉大則一。」
聖雄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他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帶領印度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廖俠懷又說:「文章是無奇不見巧,劇藝是無巧不成戲。編者正因其巧妙,而編是劇。一個為當代救國聖雄,一個為古時復國烈女,環境雖不同,而出發點實無差別。更以靈物所感,氣味相投。」
劇分五場,佈景分別是甘地卧室、海天孤松、水晶宮、龍潭、卧薪嘗膽古宮遺蹟。
首先甘地、孫女兒、及其家人在室內傾談中國古代吳越之戰的事蹟,直到各人回房休息,甘地進入夢鄉。夢鄉內,甘地遇上西施。西施訴說自己在復國之後,身遭厄運。
其後,西施引領甘地往水晶宮,拜會龍宮內各式人物,如鯨奴、銀鮫宮主、金鰲太子、范蠡、伍子胥、文種、伯嚭等。甘地與各種人物的對談中,做到針針見血,諷刺時弊,故此得到觀眾共鳴。
《夢裡西施》劇中,甘地問西施:「你死去已經二千餘年,何故我能見你﹖」西施答:「精神不死。」精神不死,故甘地所以能夠會西施也。
著名專欄作家王亭之在其專欄,說他十四歲在廣州觀看此劇,感動得熱淚滿臉。他認為別人批評此劇荒誕是不對的,因為他覺得廖俠懷這種借古喻今的做法,來諷刺當時社會弊病和官僚貪污是非常正確的。
雖然此劇於現今社會,不可能再上演,但我們可從廖俠懷的編劇手法,來感受一下梨園前輩在七十年前的創新思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