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麥炳榮、鳳凰女 絕版唱片

1960年代,鳳凰女以刁蠻任性的角色著名,而麥炳榮以牛精火爆見稱。編劇家在度劇本時,務求他們有發揮。《百戰榮歸迎彩鳳》、《雙龍丹鳳霸皇都》、《十年一覺揚州夢》,令女姐過足戲癮。她和牛榮是一對藝壇絕配,配戲演員亦是佳選,好似善於加強氣氛的名丑梁醒波和譚蘭卿。歷屆武生人選有少新權、靚次伯和白龍珠等。小生有陳錦棠、黃千歲、劉月峰等。二幫花旦有陳好逑、李香琴、任冰兒等。音樂和撃樂的地位不容忽視,容彰業、朱毅剛、朱慶祥、江牛、馮華、梁權、麥惠文等音樂名家,都被羅致。

班主何少保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生意人,懂得把握人材和機遇。編劇方面,集合了潘一帆、劉月峰、徐子郎、潘焯等傑出人馬。挑選演員更是一時之盛,有時兩生一旦,甚或三生兩旦。務求大埋頭,大製作,佈景、音樂、燈光、道具等人脈,盡量網羅其中。後來林家聲脫離了慶新聲,何少保仍然把大龍鳳和慶紅佳,辦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1970年代,粵劇淡風下,何少保出奇制勝,推出雙班制,獲得觀眾支持。

麥炳榮、鳳凰女絕版經典

1962310日,大龍鳳的《鳳閣恩仇未了情》首先在香港大會堂公演,大龍鳳從此奠定大型班地位。大龍鳳是代表粵劇界慶祝這個新建的文化殿堂開幕,為香港大會堂獻上第一個粵劇演出,也是在此首演《六國大封相》的劇團。值得回味,星加坡版《鳳閣恩仇未了情》,此唱片獨特之處,內有梁醒波、譚蘭卿〈讀番書〉舞台錄音,極為罕有。

潘一帆於19629月為鳳求凰第一屆新編《嫦娥奔月》,主題曲《后羿會嫦娥》,由世界唱片出品。勞鐸本為音樂員,是粵劇團的樂隊之一。後來對劇本創作產生興趣,得到班方允許,便在鳳求凰劇團,兼任編劇。他的劇本,多數由劉月峰參訂分場,和設計劇情。勞鐸創作的劇本有《桃花湖畔鳳求凰》、《金鳳銀龍迎新歲》、《榮歸衣錦鳳永凰》等。《榮歸衣錦鳳永凰》其中一場成為唱片《歡喜冤家》,極受歡迎,惹笑非常。

麥炳榮、鳳凰女合作過不少唱片,他們的名曲有《剌虎》、《霸王別姬》、《平陽公主》、《淚灑寒窰》、《飛上枝頭變鳳凰》、《十奏嚴嵩之寫表》等。永聲唱片出版《百萬軍中趙子龍》、《白虎節堂之刺配滄州》,都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鳳凰女特色唱片 

自從當上正印花旦後,鳳凰女堅持重新學習基本功,每天早上九時至十一時,風雨不改。幾年間,女姐聘請了胡鴻燕、許君漢、祁彩芬等北派名師,教授北派以改善身手。她又聘請名宿陳鐵英教授生角戲,令其反串男裝時更加盡善盡美。1960 - 70年代,鳳凰女除了在大龍鳳,還領導鳳求凰、新鳳凰、新龍鳳、喜龍鳳等劇團。與她合作的文武生有麥炳榮、新馬師曾、黃千歲、鄧碧雲等。

鳳凰女曾經灌錄過一些特別的唱片,如把芳艷芬名劇《王寶釧》主題曲《採桑憶郎》,請吳一嘯撰曲,重新灌唱。另外,鳳凰女兼唱平子喉,成就了唐滌生版《紫釵記之拾釵驚艷》,展現了她的唱曲本領。這兩張唱片,都由百代唱片出品。《梅花葬二喬之琴臺別》由勞鐸撰曲,鳳凰女以平喉,與林艷合唱,此張唱片是鳳凰女表弟許釗文投資製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