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多年來於戲曲雜誌撰寫專欄,累積了不少資料。 出版書籍:1.《烽火梨園》2.《錦繡梨園》3.《粵劇文武生梁漢威》4.《光影尋源 解構 1948-1969 香港電影的繆斯》5.《新艷陽傳奇 - 芳艷芬》6.《萬紫千紅 李麗華》7.《花月總留痕 香港粵劇回眸 1930s - 1970s》8.《今夕是何年 任劍輝的光影留情》9.《萬能旦后鄧碧雲》10.《網紅貓偵探社》11.《Will You Remember Me - 張國榮為你鍾情》12. 《大龍鳳時代 — 麥炳榮、鳳凰女的粵劇因緣》 13. 《紙上戲台 — 1910-2010 粵劇戲橋珍賞》。 電郵: damienhk@yahoo.com

2022年4月1日星期五

李麗華的南洋風情

 為了拍攝《風雨牛車水》和《娘惹與峇峇》,李麗華在1956312飛往新加坡,翌日立刻在艷陽下,展開五十多天的外景工作。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戲迷非常熱情,每天都有前往探班或者圍觀拍戲。有些影迷竟然僱了汽車,跟隨外景隊到達每一個地方。

無論粵語片還是國語片,為了爭取海外市場,都喜歡拍攝南洋風情,及以當地生活為背景的片子。如芳艷芬的《檳城艷》、紫羅蓮的《馬來亞之戀》、夏夢的《娘惹》等等。這樣製片家就可以照顧到海外的市場需求,增加了賣座本錢。 

《風雨牛車水》和《娘惹與峇峇》,都是電懋出資,由嚴俊主持的國泰出品。在熱帶國家拍外景,除了非常炎熱外,就是太陽照在頭頂時間特別長,足以妨礙鏡頭的美觀。所以大部份時間,浪費在等待合適的陽光。李麗華為了避免影迷的包圍,化粧都要預先在旅館中弄好,否則到達外景地,就無法順利完成工作。

外景隊租用數輛客貨車,把攝影師和攝影機安置在車頂上,以便拍攝不同角度。在紅燈碼頭附近拍外景,引來數百影迷圍觀,令到交通十分擁擠。

《風雨牛車水》的背景是新加坡,「牛車水」是新加坡一個地區名字。牛車水是自1821年逐漸形成的。當時,從福建廈門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國帆船抵達新加坡。船上青一色是男性。他們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帶定居。當時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到安祥山的史必靈路取水。久而久之,該地方就被稱為牛車水。

片中需要一位女童星飾演李麗華的女兒,公開徵求後,星洲的方蕙芳小妹妹給選中了。故事講述李麗華和夫婿嚴俊分隔十年,後來嚴俊完全失去音信。她唯有帶同女兒從廣東南海遠赴星洲尋找夫婿。原來當年嚴俊來到星洲找不到謀生途徑,捱不了窮困潦倒,於是犧牲身己,和一個有錢的女人結婚。改名換姓後,更不敢和李麗華兩母女相認。

《娘惹與峇峇》的背景則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當地土生華僑,男的稱「峇峇」,女的稱「娘惹」。他們沒有婚姻自主權,一切依父母之命辦理。當年娘惹與峇峇,為了爭取婚姻自由,造成不少悲劇。《娘惹與峇峇》的主題有批判性和建設性,反映了海外華人生活,希望老一輩的父母,得到思想上的啟發,不要視子女為買賣的商品。

全部外景在馬來西亞拍攝,外景工作人員和先遣部隊,如劉恩甲、姜南、高寶樹、副導演何夢華、攝影師范傑、劇務劉恩溥等,於44由新加坡啟程,坐長途客車開往馬六甲。嚴俊、李麗華隨後而至。

全體人員住在馬六甲最有名的海景大酒店,臨近海濱,風景怡人。馬六甲是古城,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在此駐兵。當地有不少名勝古跡。

李麗華穿上當地特色的紗籠,極具神韻。有一場戶外「浪吟舞」,圍觀的青年男女自願加入,和李麗華、高寶樹、劉恩甲一起在烈日下跳舞拍攝。

5月下旬返港後,李麗華、嚴俊繼續兩部片子的廠景工作。完成這兩部電影後,李麗華乘坐郵輪前往美國三藩市,為她在荷里活的電影事業做好預備。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新華的東瀛攻略

 雄心未滅的張善琨為了重振新華的聲威和開拓台灣、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決定在日本拍攝《櫻都艷跡》及《蝴蝶夫人》外景,以作招徠。還要籌備中國第一部伊士曼彩色片《海棠紅》,此舉得到東寶主政人川喜多長政的鼎力支持。

謀拍彩色片是張善琨多年未了的心願,早在他南來香港,離開永華後,以勝利公司之名,租用大觀片場拍《錦繡天堂》(1949)和《瑤池鴛鴦》(1951)。兩片都是十六米厘菲林拍攝的彩色片,但效果未如理想。

另一個尋求川喜多長政幫助的原因,是張善琨沒有雄厚資金,要採用嶄新電影技術,得依靠地域稍近的日本。而川喜多長政和張善琨是生死之交,極樂意去協助他。

導演易文的日記中提及1955329,他和劇務馬力、攝影何鹿影首先飛往日本東京。他們勘察過鐮倉、藤澤、箱根、伊豆、三島等外景地點。42外景全體人員到來會合。隨後開始拍攝工作,為期近一個月。據他憶述,此行是戰後香港影人首次赴日,所以頗受傳媒關注。他們完成外景場面,飛返香港才進行廠景拍攝。

《櫻都艷跡》(1955)及《蝴蝶夫人》(1956)都是陳蝶衣編劇,李麗華和黃河主演。《蝴蝶夫人》是局部彩色片,賣點是拍攝一場彩色歌舞,特別在日本劇場進行,事先以錄音帶交由東寶歌舞團排練,屆時配合李麗華演出,唱出插曲《撲蝶舞曲》,姚敏作曲,陳蝶衣填詞。

手執輕羅扇,迴旋在春風裡,

驚起雙棲蝶,隨風往來飛,

蝶飛總成雙,為什麼我無依。

我舉起香羅扇,不許那蝶雙飛,

風吹花搖,粉蝶兒不分離,

我也願身化蝶,雙飛在春風裡。

《蝴蝶夫人》的意念來自普契尼歌劇,李麗華飾演多情日本女子,黃河飾演中國男子。歌劇的結局,蝴蝶夫人見舊愛已有新歡,便把兒子交託他們,然後絕望地自殺。李麗華的《蝴蝶夫人》則沒有死去,有情人終成連理。

《蝴蝶夫人》製作顧問藤本真澄金子正且,技術顧問岩淵喜一,歌舞彩色攝影師是玉井正夫,燈光:石川緣剪輯板東良治美術清水喜代志道具顧問八木政雄製髮山田順次郎髮飾石綿愛子服裝鈴木丈二郎通譯岸關子舞台設計野口善春日本東寶電影所協助攝製

《蝴蝶夫人》和《櫻都艷跡》的導演是易文,副導演王天林,黑白攝影都是何鹿影錄音張華劇務吳天角田健一郎馬力化妝方圓。何鹿影是著名電影攝影師,無論國語片或粵語片大明星都指定要找他拍攝,可見他的功力贏得行內人信心。在日本逗留半年,何鹿影學習彩色拍攝技術。

不過《櫻都艷跡》是黑白片,根據情僧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改編,黃河是蘇曼殊,李麗華是曼殊日籍表妹靜子。

19558月份,易文編導中國第一部伊士曼彩色片《海棠紅》(1955),李麗華、王引、鍾情、陳厚等主演。故事是重拍白光、嚴俊的《血染海棠紅》(1949)。全片在日本完成,租用連合攝影所片廠,聘日本攝影師栗林實等全組員工。用了四十多天攝製內外景,至117圓滿完成。

《海棠紅》編劇周之原張善琨佐伯隆敏監製助理製片角田健一郎,彩色顧問植田寬副導演王天林,燈光:岸本萬平化妝山田順次郎山田晴彥,道具:太田誠治東洋現像所伊士曼彩色洗印

《海棠紅》是香港、日本合拍片。故事極度中國化,百分之九十是廠景,沒有半點東洋風情。《海棠紅》於1955121在香港娛樂、樂宮戲院作世界首映,造成轟動。李麗華破例在第一場獻映前登台和觀眾見面,還把幾件日本帶回來的禮物,分送觀眾。吳家驤擔任司儀,風趣幽默,博得哄堂大笑。日本首映則為19573月,不過中國化故事題材未能令日本觀眾驚喜。

原本張善琨的理想是擬請日本著名男星池部良和李麗華主演伊士曼彩色片《香妃》,但龐大的宮殿佈景、戰爭場面、民族服裝等所需金額不菲,新華未有能力負擔得來,只好放棄這個念頭。

稍後易文編導《黑妞》(1956),主角是李麗華和陳厚。此片是陳厚首次擔當男主角。外景在日本北海道拍攝。19551118,易文和何鹿影先行飛至日光,外景隊全體人員則在湯元集合,恰逢大雪,26日下山返東京。返港後續拍《黑妞》內景。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徐訏的奇情女主角

 為什麼說李麗華是徐訏的奇情女主角呢﹖因為她曾經主演過三部由徐訏小說改編的電影,它們分別是《風蕭蕭》(1954)、《鬼戀》(1956)和《盲戀》(1956)

徐訏 (1908-1980) 是中國現代浪漫派小說家之一,著作甚豐。徐訏是屬於比較幸運的作家,1950 - 1960年代已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如《誘惑》(1954)、《傳統》(1955)、《痴心井》(1955)、《春色惱人》(1956)、《後門》(1960)、《手槍》(1961)、《江湖行》(1973)等,可見電影界對他的重視。

徐訏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修讀心理學。1934年徐訏到上海,為林語堂創辦的《人間世》半月刊當編輯。1936年他到法國留學。抗戰爆發後,徐訏回到上海繼續寫作。1942年,徐訏在重慶任教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國文系,創作長篇小說《風蕭蕭》。1944年他被《掃蕩報》聘為駐美特派員。1950年徐訏南來香港,一直寫作及在大學教書。

《風蕭蕭》

《風蕭蕭》是徐訏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943年徐訏在重慶《掃蕩報》上連載此小說,據說大受讀者追捧。《風蕭蕭》集合愛情、間諜、懸疑於一身,故事離奇曲折。由於作者擅長處理中外愛情、心理分析、兩性地位等議題,受到讀者的青睞。書中男主角周旋於三位女主角之中,她們是白蘋、梅瀛子和海倫曼斐兒,作者以銀、紅、白三色比喻她們的性格和美貌。

電影《風蕭蕭》(1954) 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屠光啟 (1914-1980),這是他和邵氏合作的第一部片子。李麗華飾白蘋、劉琦飾梅瀛子、嚴俊飾徐寧。礙於上世紀拍電影的困難,片中避重就輕,沒有加進書內第三女主角海倫曼斐兒。

李麗華在多襲華美禮服下,展顯「百合笑容」,把白蘋在原著中的氣質表露無遺。從現在找到的黑白劇照來看,她真的是白蘋的化身。

編劇將嚴俊置於李麗華和劉琦之間,諜網迷情,看得觀眾緊張之餘,也替主角掐一把汗。最後,李麗華在執行任務時被害,而劉琦調離崗位,剩下嚴俊獨個兒。嚴俊演繹一個注重哲理的思考型角色,是頗大考驗。

《風蕭蕭》取外景的地方,計有香港的淺水灣、石澳、深水灣,九龍的青山、沙田、大埔等。由於《風蕭蕭》的場面是冬天,一眾演員在盛暑炎夏,穿上厚厚寒衣,箇中苦處只有演員才能明白。另外,當時是香港的雨季,外景需要晴空和陽光,倘遇時晴時雨,就要整組工作人員等待好時機。(《電影圈》,港版第十二期,19537月,香港)

《鬼戀》

《鬼戀》是令徐訏成名的中篇傑作,1937年他在法國留學期間發表。《鬼戀》有西風書屋和夜窗書屋兩種版本,1947年夜窗書屋發行至第十九版,可見證此小說受歡迎和暢銷的程度。

《鬼戀》(1956)也是由屠光啟編導,麗都公司創業作。李麗華在戲的開端,就儼如小說描寫一樣,「是一位全身黑衣的女子,有一個美好的身材。」她的脫俗淒美,把徐訏的人物活現銀幕,「月光下,她銀白的牙齒像寶劍般透著寒人的光芒。臉淒白得像雪,沒有一點血色,是淒艷的月光把她染成這樣,還是純黑的打扮把她衬成這樣,我可不得而知了。」

一位自稱為「鬼」的淒美女子,和「人」的青年,深夜在上海山西路偶遇,在約即約離的交往下,逐漸譜出哀怨的戀曲。作者以迷離悵惘的愛情,反映出動蕩不安的時代,令人無限欷虛。

「鬼」原為特務,執行過十八次暗殺行動,失手過五次。嘗過牢獄之苦,其後流亡海外數年。回國後,發現愛人被捕殺害。於是「鬼」選擇遁世,只在黑夜出動,不願意和紅塵有任何牽連。

「鬼」為了逃離「人」的愛戀,故意令「人」找不到她,「人」失望之極而病倒。這次病得很重,要留院數月。「鬼」在日間喬裝男子,每天送鮮花來慰問,但「鬼」沒有和「人」直接會面,只經過看護傳遞。「人」日漸康復,「鬼」卻留下一信,決意飄然遠去。數年間,「人」四處找尋,都覓不到「鬼」的踪跡。

李麗華在片中親自設計服式,再度展現她對時裝的敏銳觸覺。另外,她和新進演員張揚合作,是當時十分新鮮的配搭。張揚更兼飾「鬼」的特務亡夫。這一點微妙處理,和原著小說有點不同。男女主角苦澀的感情世界,令觀眾無限同情。

張揚 (1930 - )當年是邵氏新星,1953年為邵氏拍下第一部電影《黑手套》,尤敏為女主角。1956年,張揚轉投電懋,成為當家小生,配對林黛、葛蘭、林翠、樂蒂等女星,有很大發展空間。

《盲戀》

《盲戀》(1956)由新華出品,易文 (1920-1978) 導演,徐訏親自改編劇本,並首度現身銀幕。這部奇情小說有點法國名著《鐘樓駝俠》的味道,男主角陸夢放是一位自卑的作家,容貌非常醜陋,經常被世人唾棄。他為了逃避人世間的折磨,來到張家,當小女兒張心莊的家庭教師。

女主角盧微翠美麗端莊,可惜自小失明,幸得張家收留並撫養。張家子女,如心莊、世發等,均是關心微翠的好朋友。因為微翠看不到夢放駭人的面孔,他們漸漸成為朋友。夢放對微翠暗生情愫。後來兩人決定結婚,不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醫術的發達,讓微翠有復明機會。

陸夢放極度害怕翠復明後,嫌棄自己貌醜。但另一邊廂卻希望妻子有重見光明的幸福。微翠復明後,果然如夢放所料,無法接受他的樣貌。經過一番心理交戰,微翠最終返回夢放身邊,服毒自殺以報答丈夫深情。

羅維飾陸夢放、鍾情飾張心莊、陳厚飾張世發。李麗華的盧微翠,是她繼《一鳴驚人》的啞巴後,演繹另一類殘障人士。她那雙明媚的眼睛,扮演盲人,是演技大躍進的嘗試。羅維利用巧妙化裝,把面貌改為猙獰難看,對觀眾有蠻強說服力。

當年張善琨攜同此片參加法國康城國際電影展,是《盲戀》和徐訏的榮耀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2022年3月31日星期四

永遠的小鳳仙

1950年,張善琨、童月娟夫婦離開長城後,曾經短暫時期以遠東公司名義拍了《雨夜歌聲》(1950)、《結婚二十四小時》(1951)和《玫瑰花開》(1951),都是白光擔任女主角。

後來他們決定重組新華,聘請屠光啟導演,陳蝶衣編劇,第一炮就是李麗華、嚴俊的《小鳳仙》(1953),其他演員還有顧文宗、楊志卿、林靜、裘萍等。1952年,陳蝶衣移居香港不久,就被張善琨夫婦邀請為編劇。

陳蝶衣 (1909 - 2007) 是上海著名報人和流行曲作詞家,據他回憶,《小鳳仙》是他人生中頭一遭寫的電影劇本。導演屠光啟態度嚴謹,每段劇情和每個鏡頭都對演員講解清楚。

俠妓小鳳仙和蔡松坡將軍一段惺惺相惜、守禮重義的逸事,傳頌已久。導演和編劇認為在處理小鳳仙為何要幫助蔡松坡逃脫的問題上,若在影片中純以愛情為出發點,就會落於俗套。於是編劇安排小鳳仙向蔡將軍述說慘痛身世的一幕。原來小鳳仙的父親是袁世凱任按察使的幕僚。他因為同情戊戍變法,得悉慈禧太后欲誅殺新黨,他就密函通知康有為和梁啟超,不幸被袁世凱的爪牙捕獲,遂召致殺身之禍。小鳳仙的母親因此憂鬱而死,所以小鳳仙才淪落為妓。小鳳仙帶着國恨家仇,才盡力幫助蔡松坡,這樣劇情就更加合理,更加動人。

民國初年,革命家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反映了他稱帝陰謀。下一個袁世凱欲除去的目標就是雲南督軍蔡鍔(別字松坡)。此時蔡松坡已被邀到北京,袁世凱授予很多軍政銜頭給他,另一方面,派密探日夜監視他的行動。

為了夫人的安全,小鳳仙和蔡松坡串演一場戲,讓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倆的戀情,致使蔡松坡夫婦決裂離婚,夫人才得以離開北京。再下一步,小鳳仙施展金蟬脫殼妙計,掩護蔡松坡潛逃北京。臨行前夕,蔡將軍贈送小鳳仙一張個人照片和一首五律詩:

號角間鉦鼓,依稀有吼聲。

男兒應奮竦,法紀待持衡。

屈蠖豈初願,睡獅終必醒。

黎蒸方屬望,何忍負叮嚀。

當年在平安戲院公映,戲院大堂陳列《小鳳仙》戲服,以作宣傳。而小鳳仙的民初裝,是由李麗華親自設計改良成束腰窄身,突顯女性胴體美的傑作。《小鳳仙》大受歡迎後,國粵語片的女演員爭相仿效她的小鳳仙裝,估不到成為一種時尚。

著名女作家潘柳黛親往探班時,寫下這樣的描述:「昨晚我到南洋去看拍戲,李麗華正在拍民初裝束的《小鳳仙》,她穿着紫色的褲子,紫色的短襖,滿頭珠翠,將臉埋在高高的滾着花邊的紫色的衣領裡,真是又別緻,又動人。正如古人所說:是那麼標標緻緻,水葱兒一樣的小娘子。不僅使男人看見她要對她讚歎不止,就是女人,也免不了對她又羨又妒,心裡想:李麗華怎麼會這麼漂亮呢﹖」(《明星小傳》,潘柳黛著,時代出版社,1953,香港)

李麗華的小鳳仙慧黠聰敏,婀娜多姿,令到不少觀眾陶醉之極。正因《小鳳仙》票房報捷,新華決定開拍《小鳳仙續集》(1955),編劇人選依舊是陳蝶衣,導演卻換了易文和王天林。

續集的男主角是黃河,飾演小鳳仙小時候的鄰居方璟生。故事說小鳳仙於雲吉班重張艷幟,巧遇方璟生。兩人一見如故,共同為了阻止袁世凱稱帝之夢,一同協助革命黨員,以炸彈和匿名信警告袁世凱。各地軍閥都反對袁氏稱帝,他逼不得已取消了登基之安排。後來小鳳仙得到蔡鍔在上海的消息,夫人因病已經去世。小鳳仙於是決心離開雲吉班,欲赴上海追隨蔡將軍。突然傳來蔡鍔死訊,小鳳仙悲痛不已,最終遠走他方。方璟生未能親送小鳳仙,悵然若失。

劇情高潮迭起,動用新華眾多演員,是難得戲份平均的作品。片內羅維、賀賓、陳厚、顧文宗、蔣光照、鍾情、唐若菁都有不俗表現。

1950年代女星之中,只有李麗華擁有如此獨特氣質和迷人風采,兩度擔演小鳳仙。至今仍然沒有女星能超越她的驕人成績,所以稱讚李麗華為「永遠的小鳳仙」,實不為過。

其後新華連續拍了《秋瑾》(1953)、《碧血黃花》(1954)和《小白菜》(1955)等片,果然重振聲威,還成功打進台灣市場。晚年的新華主持人,張善琨遺孀童月娟,每次向人提及新華東山再起之事,都不忘感謝李麗華和陳蝶衣。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China Doll – 延續 Frank Borzage 的浪漫情懷

 “Naturalness is the primary requisite of good acting, I like my players to perform as though there were no camera on the set.”  Frank Borzage

 1956年李麗華抵達三藩市,受到華僑熱烈歡迎。行程緊密,逗留短暫,便啟程前往荷里活。本來老牌導演Cecil B. Demille和李麗華簽了合約,讓她當女主角,重拍導演1930年代的名作《大海盜》(The Buccaneer)Cecil B. Demille更希望新版本是百老匯音樂劇,尤伯連納 (Yul Brynner)當男主角。可惜此事沒有實現。

李麗華最終和導演Frank Borzage合作。《飛虎嬌娃》 (China Doll, 1958) Frank Borzage (1893-1962) 繼《月出》(Moonrise, 1948),十年後重出江湖的作品。女主角李麗華是導演過往電影中從未出現的東方女性,域陀米曹 (Victor Mature) 亦不是他以往電影男主角慣用的俊朗類型。

李麗華在《飛虎嬌娃》的演技比較內斂含蓄,把感情盡量凝聚在臉上,相信老牌導演Frank Borzage選中她,就是為了以上所說「自然是良好演技的基本要素」。對李麗華作為華人演員來說,可以和一位這麼有份量的外國導演合作,是華人演員的驕傲。

1940 - 1950年代荷里活電影,一向比較少讓華人擔當主角。一些華裔角色都由西方演員扮演,例如《龍種》(Dragon Seeds, 1944)女主角是Katherine Hepburn,《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1955)的女主角是Jennifer Jones。絕少機會像美籍華裔演員黃柳霜 (Anna May Wong) 那樣,可以當女主角。

Frank Borzage的早逝令他被人遺忘。其實他是1920 – 1930年代,荷里活著名導演之一。他本是演員,在默片時代轉當導演。他的導演風格受同時期的德國大師茂瑙 (F. W. Murnau) 影響,《七重天》(Seventh Heaven, 1927) Frank Borzage的得意傑作和愛情電影經典,由Charles FarrellJanet Gaynor主演。此片令他獲得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女主角Janet Gaynor亦成為奧斯卡影后。往後,他拍過海明威原著改編的《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32),美國甜心Mary Pickford最後一部優秀電影Secrets (1933)Marlene Dietrich的《珠寶艷盜》 (Desire, 1936),還有Clark Gable Joan CrawfordStrange Cargo (1940) 等等。

Frank Borzage來說,處理《飛虎嬌娃》內東西文化差異是新嘗試,和東方演員溝通也是一項嶄新試驗。比如一幕婚禮以中國傳統方式進行,有樂隊、花轎,有趣地讓神父在中式花轎前祈禱祝福。不過影片仍然是以戰爭為背景,男女主角在亂世中延續純真愛情。

雖然這部《飛虎嬌娃》是1950年代作品,影片內很多筆觸都使觀眾想起導演以往一些著名電影。男主角的地位是軍官,女主角是無家可歸的難民,男主角酒醉歸途,花了少許金錢給一位老難民,就把他的女兒帶回家去。另外,男女主角日久生情,可是女主角並不完全相信男方的愛,男主角要把她帶到神父家去。讓神父從中調停。男女主角的地位身份不同,和神父的角色都令人聯想起《永別了,武器》和《七重天》的劇情。

域陀米曹患了虐疾後,身體發冷發熱,李麗華以自己身體擁着他,令他取暖,有如前作《河流》(River) Charles FarrellMary Duncan。李麗華照顧病中的域陀米曹,一些細膩鏡頭,令人想起《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32) Gary CooperHelen Hayes。不過李麗華和她們比起來,李麗華是個性更加剛強的東方女性。

李麗華的英語對白很少,導演卻擅於拍攝和運用她豐富感人的臉部表情和靈活眼神。不難看到許多李麗華的大特寫,都用鏡頭來表達說話。域陀米曹和李麗華在戲內的女兒,由神父撫育,並送歸戰時舊同袍領養,小女孩名喚小咪 (李麗華的乳名),幽了李麗華一默。

雖然《飛虎嬌娃》是導演最後兩部作品之一,卻讓觀眾想起導演往昔的電影風格,所以此片延續  Frank Borzage浪漫情懷之作,為他晚年添上悅目色彩。

(節錄自《萬紫千紅李麗華》,岳清著)



2022年3月11日星期五

導演楚原離世

 著名導演楚原於2022221日中午突然離世,不少圈中人都在社交平台發文悼念。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取自《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宋代:向滈
念父親 楚原 1933 – 2022
多謝各界關心,先父不負此生,遺願一切從簡,喪禮由家人閉門憑弔。望有心人每看香港電影,可給丁點懷念。

張詩樂 泣告(22-2-2022)」

以上是楚原兒子張詩樂的悼文。

馮淬帆身為楚原大弟子,以「痛悼恩師」為題,在社交平台撰文悼念楚原,他表示知悉恩師楚原導演在香港辭世後,感到沉痛,同時藉此對他表達感激與懷念。他接著寫道:「那年第二次演他片子的時候,跟他表達我想成為導演的志願。沒想到他過幾天就點了頭,開始一步一步的指引與教育,接著讓我跟他學著怎麼樣當副導演然後從兼職副導演到正職副導演由於受到他的教育,我不久就在電視台當了導演。」

南紅、楚原合組過玫瑰影業公司,拍攝了數部以玫瑰命名的作品,創業作是文藝經典《含淚的玫瑰》(1963),謝賢和胡楓是際遇不同的畫家,南紅分飾兩姊妹。描述兩個青年畫家和兩個少女的故事,他們的遭遇,令友誼和愛情昇華到另一個層次。

其後他們來一個突破,製作《黑玫瑰》(1965),它的概念明顯受到荷里活占士邦式類型片影響,無論燈光、佈景、剪接或音樂,處處滲透西片養份。不同的是主人翁不是間諜式型男,換成了南紅與陳寶珠,憑一身超凡武藝,以黑衣黑面罩的俠盜身份劫富濟貧。兩位女主角的善良、聰明、獨立、不懼強權等元素,在六十年代的香港成為新女性的文化形象。

由於《黑玫瑰》的成功,續集《黑玫瑰與黑玫瑰》(1966)製作更見考究,機關佈景更複雜,並以彩色拍攝,故事進一步西化。賊黨首領金閻羅竟由一向少演反派的張活游擔當。玫瑰影業其他出品有《春殘花未落》(1965)、《紅花俠盜》(1967)等。片場之外,南紅和楚原共諧連理,張活游就成為南紅的老爺。無論戲裡戲外,都是一段影壇佳話。







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麥炳榮、鳳凰女 絕版唱片

1960年代,鳳凰女以刁蠻任性的角色著名,而麥炳榮以牛精火爆見稱。編劇家在度劇本時,務求他們有發揮。《百戰榮歸迎彩鳳》、《雙龍丹鳳霸皇都》、《十年一覺揚州夢》,令女姐過足戲癮。她和牛榮是一對藝壇絕配,配戲演員亦是佳選,好似善於加強氣氛的名丑梁醒波和譚蘭卿。歷屆武生人選有少新權、靚次伯和白龍珠等。小生有陳錦棠、黃千歲、劉月峰等。二幫花旦有陳好逑、李香琴、任冰兒等。音樂和撃樂的地位不容忽視,容彰業、朱毅剛、朱慶祥、江牛、馮華、梁權、麥惠文等音樂名家,都被羅致。

班主何少保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生意人,懂得把握人材和機遇。編劇方面,集合了潘一帆、劉月峰、徐子郎、潘焯等傑出人馬。挑選演員更是一時之盛,有時兩生一旦,甚或三生兩旦。務求大埋頭,大製作,佈景、音樂、燈光、道具等人脈,盡量網羅其中。後來林家聲脫離了慶新聲,何少保仍然把大龍鳳和慶紅佳,辦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1970年代,粵劇淡風下,何少保出奇制勝,推出雙班制,獲得觀眾支持。

麥炳榮、鳳凰女絕版經典

1962310日,大龍鳳的《鳳閣恩仇未了情》首先在香港大會堂公演,大龍鳳從此奠定大型班地位。大龍鳳是代表粵劇界慶祝這個新建的文化殿堂開幕,為香港大會堂獻上第一個粵劇演出,也是在此首演《六國大封相》的劇團。值得回味,星加坡版《鳳閣恩仇未了情》,此唱片獨特之處,內有梁醒波、譚蘭卿〈讀番書〉舞台錄音,極為罕有。

潘一帆於19629月為鳳求凰第一屆新編《嫦娥奔月》,主題曲《后羿會嫦娥》,由世界唱片出品。勞鐸本為音樂員,是粵劇團的樂隊之一。後來對劇本創作產生興趣,得到班方允許,便在鳳求凰劇團,兼任編劇。他的劇本,多數由劉月峰參訂分場,和設計劇情。勞鐸創作的劇本有《桃花湖畔鳳求凰》、《金鳳銀龍迎新歲》、《榮歸衣錦鳳永凰》等。《榮歸衣錦鳳永凰》其中一場成為唱片《歡喜冤家》,極受歡迎,惹笑非常。

麥炳榮、鳳凰女合作過不少唱片,他們的名曲有《剌虎》、《霸王別姬》、《平陽公主》、《淚灑寒窰》、《飛上枝頭變鳳凰》、《十奏嚴嵩之寫表》等。永聲唱片出版《百萬軍中趙子龍》、《白虎節堂之刺配滄州》,都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鳳凰女特色唱片 

自從當上正印花旦後,鳳凰女堅持重新學習基本功,每天早上九時至十一時,風雨不改。幾年間,女姐聘請了胡鴻燕、許君漢、祁彩芬等北派名師,教授北派以改善身手。她又聘請名宿陳鐵英教授生角戲,令其反串男裝時更加盡善盡美。1960 - 70年代,鳳凰女除了在大龍鳳,還領導鳳求凰、新鳳凰、新龍鳳、喜龍鳳等劇團。與她合作的文武生有麥炳榮、新馬師曾、黃千歲、鄧碧雲等。

鳳凰女曾經灌錄過一些特別的唱片,如把芳艷芬名劇《王寶釧》主題曲《採桑憶郎》,請吳一嘯撰曲,重新灌唱。另外,鳳凰女兼唱平子喉,成就了唐滌生版《紫釵記之拾釵驚艷》,展現了她的唱曲本領。這兩張唱片,都由百代唱片出品。《梅花葬二喬之琴臺別》由勞鐸撰曲,鳳凰女以平喉,與林艷合唱,此張唱片是鳳凰女表弟許釗文投資製作。